2011考研政治单元突破典型示例真题解析节选(1)

来源:考研    发布时间:2012-07-17    考研辅导视频    评论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单元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单元(包括第1、2、3、4章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去年的考研真题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分值占到了总分的24%左右,而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分值中就占到了20%左右的比例,所以这部分内容可谓是重中之重。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从往年考试情况来看,唯物论、唯物历史观侧重于选择题的考查,而辩证法和认识论不但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更是材料分析题的高频命题点。

  ○复习时间:建议4天左右。

  ○2011年命题预测:

  选择题: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单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多选);意识的起源与本质、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单选);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多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单选)。

  分析题: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及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注意将认识、真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与思考。

  典型示例

  【例1】(2010年第2题)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答案】C

  【解题思路】本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的内容,即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的量变质变规律。选项中的A、B、C三项的本身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A、D两项所表述的是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之一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原因和结果,B项所表述的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只有C选项中的量变质变原理符合题干中的含义。从题干本身来说,“坚持就是胜利”就是通过量的积累最后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因而C选项正确。

  【考点链接】黑格尔在《逻辑学》“存在论”中提出了质量互变思想。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有: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例2】(2010年第17题)20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进行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答案】ACD

  【解题思路】B是错项,可以一眼排除。其他各项都说明了人们的认识要与时俱进,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语言作为人类意识的表现形式必然有所调整。ACD都是正确的。

  【考点链接】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类意识则是具有社会性和情感的主体思维,是全部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无论是个性、自我意识,或是群体意识,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例3】(2009年第1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答案】A

  【解题思路】列宁认为,对于物质和意识这一最为广泛的概念,要给它们下定义,不能沿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定义法,只能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定义,即指出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第一性、哪一个是第二性的。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是第一性的,它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而意识则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这就是说,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一哲学本体论的范围内,必须把物质和意识对立起来,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因此本题选A。

  【考点链接】本题是根据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而设置的。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只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本体论范围内,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比如说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它们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物质和意识本来就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中两大类现象的最高概括,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本身正是含物质和意识于一体的。本题通过对列宁一个著名观点的解读,要求我们全面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准确把握物质和意识对立的范围与界限,从而加深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的认识。

  【例4】(2009年第2题)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D

  【解题思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本题的正确选项是十分明确的,也是比较规范的。题中的其他选项,虽然也涉及真理和实践的某些特征、属性和功能,但都不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考点链接】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要从真理和实践两个方面去思考。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上一页12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