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心理学辅导:科学、心理学与哲学

来源:教育硕士(Ed.M)    发布时间:2012-07-13    教育硕士(Ed.M)辅导视频    评论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它一般是指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或各个学科的总体。但是,任何一门科学又总是个别的、具体的某一门科学。它总是站在一定的立场,从一定的视角,采取一定的方法,用一定的观点、眼光去看待(认识、反映)一定的对象的。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直接采纳了近代自然科学得以立足的理论基础。在涉及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方面,西方心理学的主流采纳了近代自然科学中的物理主义的世界观,把人的心理现象类同于其它的物理现象。尽管心理现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但却可以还原为构成心理现象的更为简单性的基础。这就使得西方心理学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存在着客观化的倾向,而客观化甚至导致了对研究对象的物化。 

  哲学是智者的学问。智者的特点之一是,他们并不集中地研究某一类具体的对象,而是研究把握宇宙和人生的整体,在生活中找出一些抽象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指导整个宇宙的行为。哲学家喜欢思考包罗万象的准则,在这些准则的下面,世界被组织成了体系。为了得到这些准则,就不得不研究如何才能获得真理。因此,自然地,作为认识过程的探索活动是由两个过程相互作用构成的,这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和作为认识对象的世界。哲学家从来不过分关注某一类知识,他们企图得到关于整个宇宙以内所有存在的知识,因此他们退回到最基本的存在,从中找到最基本的抽象原则。 

  哲学的特征是抽象,抽象是远离具体的对象的,而且它是许多同类中的共同特征。哲学训练培养了人的抽象能力,使人更为详尽地检视 和更严格地分析对象,而且更为缜密地分析自己的心灵。其关键之点在于,哲学拓展了人的视野,使人不执着于眼前的对象世界和认识结果;反过来,希望在构造性的世界中确定自己的位置。科学的对象是具体的,并且科学的对象在科学中也被组织成体系。实事求是,是科学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精神。在科学活动中,对于对象的可实施性也要求科学成果的形态是完整和具体的体系。科学的检验手段是实践。而哲学在系统性和实践性上都不如科学。首先哲学没有必要实施于某一类对象,因此对它没有建立成为一个完整的对应于对象的体系。科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它不象哲学那样仅仅停留在人心灵里。没有实践,科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心理学领域与所有其它科学不同,心理学的对象存在于认识主体内部,缺少考察和介入对象的手段。虽然对于任何科学来说,一个事物一旦处于被研究的地位,它就是一个对象,但把主体的活动作为考察对象仍然是十分困难的。心理学的发展得益于人类对自身的精神状态的认识, 从而心理学可以从积淀于历史文化里的常识中提炼出一些概念:诸如:情绪、情感、记忆、思维、意志、意识、个性、反应等等。虽然心理学对于这些概念所代表的对象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并对它们的活动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出具有关联性的描述,但对于这些活动背后的物质过程仍然缺乏进行探索的手段。我们知道,科学研究作为一个建构的过程,工具理性的分析手段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加工来构造对象 世界的框架。但是在技术手段不成熟的时候,学者们往往在这方面走的过远。 

  首先在观察事实过程当中,问题就出来了。事实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但事实在学者头脑中的对应物又是另外一回事,它强烈地受到认识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内省作为心理学的观察手段一直受到反对者的批评。内省过程要求心灵要么不断地在认识主体和研究对象之间交换角色,要么要求心灵的割裂。因此内省是一个要求长期训练的技术,同时训练的结果也不能检验。其次,我们也知道认识活动也常常受到即已存在模型的引导,这些模型常常影响理论框架的建立。 当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只要在理论所论及的范围以内可以预言部分事实,学者们就坚持自己的理论,这就导致了心理学理论的五花八门。这实际上是一门学科尚不成熟的表现。这种现象在很多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存在的。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的,定位一组基本事实,然后提出假说,再检验假说。但问题在于,当实践手段没有充分发展时,假说就百花齐放了,而且理论也不确定(尽管理论体系非常庞大)。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心理学者看到了问题所在而宁愿暂时返回到经验主义。但是,也并不一定任何一门科学必须都要装备齐全的实践手段,假说、理性工具的分析和模型的运用常常是必要的和有用的手段。只要研究成果能够与实践活动相适应,理论就暂时是有效的。毕竟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功利的。在这里只想强调,当实践的手段不充分时,研究活动必然十分困难。 

  诚然在心理学领域里面,存在着如前所述的种种困境和不足,但心理学家的工作仍然没有偏离科学精神。科学心理学逐渐地抛弃了像“心灵”这样的带有哲学格调的概念,而代之以具有现实经验基础的概念。科学心理学从一开始就以实验观察作为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内省应该也是一种实验观察,在前心理学时期也被大量地运用,但这种方法缺少客观标准)。任何概念都有常识中的现实经验或者实验观察为其坚强的后盾,而“心灵”则没有实体或实体的过程与之对应,它只是一种能动能力的笼统的说法。科学也不接受绝对的自由意志的说法,科学希望在心灵中赶走小鬼。最终的满意的结果应该是完成一种构造,从而以机械化的方式说明大脑(取代心灵的概念)的活动。 

  心理学家对人的心理有具体的理论设定,这些假设决定了心理学家理解人的心理的性质和内涵。一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人的心理的独特性在于,每个人都拥有完整的心理,而没有脱离开个体心理的所谓群体心理。但反过来,人类群体又拥有共同的心理,而不存在彼此隔绝的和截然不同的个体心理。这给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带来了分歧。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中,个体主义的观点就十分盛行。这种观点强调通过个体的心理来揭示群体的心理,而这无疑限制了心理学从更大的视野入手进行科学研究。二是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人的心理与其生物基础相互关联。心身关系或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一直是困扰着心理学研究者的重大问题。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流行着心身一元论和心身二元论的观点,包括唯物的心身一元论、唯心的心身一元论、平行的心身二元论、交互作用的心身二元论等。这无疑制约着心理学家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三是内容与机制的关系。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容和机制的统一体。但如何对待心理的内容和机制却有着不同的观点。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研究人的心理内容与研究人的心理机制的对立。相比较而言,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复杂的、多样的和表面的。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常常倾向于抛开心理内容而去探索心理机制。四是元素与整体的关系。人的心理是由许多的要素构成的,但又是一个相互关联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中,有着相互对立的元素主义的观点和整体主义的观点。元素主义是要揭示心理的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以及这些基本元素的组合规律。整体主义则是要揭示心理的整体特性,而反对割裂人的心理的原貌。五是结构与机能的关系。人的心理是依照特定原则构成的结构,而该结构也具有特定的功能。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有过构造主义心理学与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对立和争执。构造主义强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结构的,包括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和构成规律。机能主义则强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机能的,包括心理适应环境和应对生活的机能。六是意识与行为的关系。人的心理有内在的意识活动,也有外在的行为表现。心理学的研究曾经偏重过对意识的揭示,着眼于说明和解释人的内在意识活动。但心理学的研究后来也曾经抛弃过意识,把意识驱逐出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把人的行为当作了心理学唯一的研究对象。 

  尽管存在着不同认识,但可以肯定,心理学哲学近年来的兴起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心理学哲学的探索是心理科学走向成熟的重要开端和重要标志。特别是在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当中,更是迫切地需要心理学哲学的研究。中国现代的心理学并不是从中国本土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国外引入进来的。这导致了中国心理学发展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中国心理学对国外心理学的盲目接受和模仿。中国心理学通过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心理学而获得了极大的益处,使自己有了很高的研究的起点而无须从头开始。但是,如果缺乏对国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的反思,就会使积极的引进和学习变成盲目的接受和模仿。二是中国心理学的学术开拓力的缺失或微弱。长期的接受和模仿,使中国心理学的自主研究没有确立起来,知识创新受到了很多限制。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尚缺乏对自主创造的立足基础的理论反思,从而使学术开拓力的提升受到了不利的影响。那么,加强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就成为决定中国心理学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