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康复期家庭患者的心理初探

来源:护士考试    发布时间:2013-02-10    护士考试辅导视频    评论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患者均为伤残康复期患者,男38例,女10例,年龄7~45岁。详细资料见表1。 
     
  2 心理分析
     
  2.1 共性心理反应 外伤致残患者都是健康状态突然发生意外所致,种突然的打击,患者往往不知所措、行为紊乱,是应急反应。恢复期患者神志清楚醒,尤其是了解自己躯体某一功能丧失时,难以忍受,产生一系列心理上的不良反应,患者痛苦万分、悲观消极。现实情况迫使其不得不考虑到今后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生活、工作以及将来会不会受歧视等问题。已婚者考虑爱人是否会离婚,未婚者考虑今后的就业及生活问题,这种心理反应与其性格有关。

  2.2 差异性心理反应 活泼型:平日活泼、反应迅速,伤残后反应强烈,对不良刺激耐受性差,易产生心理危机。安静型:平日安静、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伤后情绪低沉、多思多虑。软弱型:平日深沉、具有内向性,伤残后孤独、疑心重、易绝望。 

  3 心理护理
     
  3.1 共性不良心理状态的心理护理
    
  3.1.1 稳定情绪 在家庭诊治中,医务人员要以热情的态度,尊重、关心患者,说话要注意语言艺术,禁用刺激性语言,以高尚的医德稳定患者的情绪,为今后的康复奠定基础。例如一男性患者,30岁,头面部损伤后瘢痕挛缩,口眼歪斜,平时帽沿拉的很低与墨镜形成一体,几乎遮住整面孔,家访时他沉默不语,唯恐别人嘲笑他,我们发现了他的心态后,就用适当的言语开导他、尊重其人格。在治疗上为其提供方便,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康复效果良好。
    
  3.1.2 面对现实 部分患者伤残后否认或回避现实,甚至有不切实的空想,我们通过家庭病房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面对伤残后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向其提供身残志坚的实例作为榜样,使其树立信心、振作起来,面对生活。例如一男性患者,50岁,因工伤残瘫痪,长期与家人分居,性格古怪,医护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直诚地与他一起分析病情,精心治疗与护理,使其面对现实、自强不息,利用残余功能,一边康复治疗,一边料理生活,做到“残而不废”。
    
  3.1.3 争取家属配合 家属对伤残患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医务人员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还要督促家属关心、安慰患者,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例如一男性患者,35岁,脑外伤后左侧肢体活动不灵,生活不能自理,既因拖累妻子而内疚,又怕妻子提出离婚,我们一边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一边做家属的工作,并让小孩常去陪伴他,患者终于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3.2 差异性不良心理的护理原则 对性格外向者,护士要多与他交谈,帮患者正确分析病情。对性格内向者,要求护士主动接近,掌握其内心世界,多以行动打开患者的心扉,使其消除偏见、多虑的不良心理。对软弱型者,医护人员要从多方面照顾患者,用典型事例说服患者,使其鼓足勇气振作起来。
    
  总之,伤残家庭患者不同于其他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心理需要,医务人员必须对其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满足患者的要求。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