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答案解析

来源:公务员    发布时间:2012-12-05    公务员辅导视频    评论

08国家公考行测参考答案

 1.  B。  2.  A。  3.  C。  4.  D。  5.  D。  6.  C。  7.  D。

 8.  C  9.  C。  10.  B。  11.  D。  12.  B。  13.  A。  14.  C。

 15.  C。  16.  B。  17.  C。  18.  C。  19.  C。  20.  A。

 21.  B。  22.  A。  23.  A。  24.  D。  25.  A。  26.  C。

 27.选项有误。正确答案应该是:魔术、危险。

 28.  A。  29.  B。  30.  C。  31. C。  32.  B。  33.  A。  34.  D。

 35.  C。  36.  A。  37.  C。  38.  B。  39.  D。  40.  A。

 41.  D。    42.  C。    43.  D。    44.  D。 C   45.  C。    46.  B。

 47.  B。    48.  C。    49.  D。    50.  C。    51.  B。    52.  A。

 53.  B。    54.  A。    55.  B。    56.  C。    57.  A。    58.  B。

 59.  D。    60.  A。 ?   61.  D。    62.  D。?    63.  D。    64.  C。

 65.  C。    66. A。    67. A。    68. B。    69. D。    70. C。

 71. B。    72. A。    73. D。    74. D。    75. D。    76. B。

 77. D。    78. C。    79. B。d    80. B。    81. B。    82. A。

 83. C。    84. C。    85. C。    86.  C。    87.  B。    88.  C。

 89.  B。    90.  B。    91.  C。    92.  C。    93.  D。    94.  A。

 95.  A。  96.  C。  97.  A。  98.  A。  99.  D。  100.  B。

 101.  D。  102.  B。  103.  A。  104.  C。  105.  C。  106.  D。

 107.  A。  108.  D。  109.  D。  110.  A。  111.  A。  112.  A。

 113.  B。  114.  A。  115.  C。  116.  C。  117.  A。  118.  C。

 119.  D。  120.  D。  121.  D。  122.  C。  123.  B。  124.  A。

 125.  B。  126.  B。  127.  D。  128.  A。b  129.  C。b  130.  C。

 131.  D。  132.  C。  133.  C。  134.  C。  135.  D。

 136.  A。  137.  B。  138.  D。  139.  A。c   140.  C。

1.【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所以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是关键句,因此正确答案选B 。选项A 和D 错误,材料中关于音乐和乐器都是证明观点的材料;选项C 主体错误

2 .【 答案】 C 。【 解析】 材料介绍“黑马”一词的含义时,用了“原指……”’、”后指……”,表明了这一词义的变化过程。因此正确答案选C。

3 .【 答案】 A 【 解析】 材料第一句是关键句,表明了材料的主旨,因此正确答案选A 。选项B 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选项C “为何”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交代;选项D 主体错误。

4 . [答案】 D :【 解析]材料中先提出问题:“怎么办呢?”然后回答了问题,因此正确答案选D。选项A 主体理解错误,材料主要不是在讨论闰月本身;选项B 不是材料的主要目的;选项C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表述。

5 . [答案】 D 。【 解析]材料用事实证明了湿地对防洪有重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选D 。选项A 主体错误,材料的重点不是针对围湖造田发表看法;选项B 过于绝对化;选项C 太宽泛。

6 ,【 答案】 D 。【 解析】 选项A 主体不对,材料没有谈到“新思路”;选项B 太宽泛笼统;选项c 是根据材料得出的推论、不是对材料本身的概括。

7 . [答案]C【 解析】 材料的第一句话表明了核心观点,后面用“因为”引导出的内容都是在表述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A 是对材料最后一句话的概括,不是整段材料的观点;选项B 的主体不对,材料的重点不是在谈“能源的无谓浪费”问题;选项D 是根据材料作出的推论而不是这段文字本身的观点,而且“价格杠杆会调节能源流向”等在材料中是用来证明观点的理由而不是观点木身。

8 . [答案】 C 。【 解析]材料第一句后半句(转折后面)是关键句,强调的是商业设计应该“把产品的特质用艺术的方式展现给顾客”,因此正确答案选C 。选项A 主体不对,材料不是在谈“创意”;选项B 把“吸引顾客”放在第一位,与材料原意不符;选项D 仅仅强调“关联性”与材料强调重点不符。

9 .【 答案】 C 。【 解析】 本题要我们指出“硬币”这一暗喻的本体是什么。“硬币”所在的转折复句是在对“中国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分析,因此正确答案选C 。

10.[ 答案】 B :【 解析】 本题的问题和要求特别值得注意,要求回答的是材料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即要求回答的是作者的“感慨是什么”,而不是“对什么发生感慨”。明白了问题和要求,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就不难理解正确答案选B 。选项A“付出代价”之说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选项C 是感慨的对象而不是感慨的内容本身;选项D 主体不对。

11 .【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排序题,关键在于明了各句的性质。句① 是作者的结论,其他句子是得出结论的依据。这一结论是对“心理活动”和“创作活动”二者的结论,循着这一顺序和思路看其他句子,则句② ④ 说的是心理活动、③ ⑥ 说的是创作活动,则可知举个材料的顺序是:先谈心理活动② ④ ,后谈创作活动⑥ ③ .再用众所周知的哲理⑤ 作佐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① ,因此正确答案选D 。

12 .【 答案】 D 。【 解析】 材料中无论是歌德、巴黎人还是维也纳的盲人,都被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表演征服,因此正确答案选D 。选项A 主体错误,材料并没有仅仅强调他的“激情”;选项B的“魔鬼”说不是所有人的感觉;选项c 中的“模仿力”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

13 .【 答案】A【 解析】“文化自觉”的作用主要指对“文化”的作用,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结合材料中“自主能力”、“自主地位”等可看出,“文化自觉”最主要的作用是使文化的发展方向可以自主控制,囚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B主体错误;选项c 是“文化自觉”的内涵本身而不是“作用”;选项D将缩小了材料意义范围,”文化自觉”的作用对象并不仅仅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转变”。

14 .【 答案】 C 。【 解析】 材料中这个青年的故事的核心是:他在别人指出了他的缺点后,表现出的谦虚使他获得了对方的认可,因此正确答案选C 。选项A中的”不经意”不符合材料本意;选项B 主体不对,材料重点不是谈论公司招聘时更看重什么;选项D与材料内容相悖。

15【 答案】 c 【 解析】 材料中转折连词“但”的后面即材料的后一句是重点,因此正确答案选C。

16 .【 答案】 B 【 解祈】 这句话将做对、做错两种悄况进行对比.意在强调后者,因此正确答案选B 。

17 .【 答案】 c :【 解析】 材料从黑猩猩入手,阐明了对待物种的科学认识,囚此正确答案选C。

18 .【 答案】 C )【 解析】 材料说“顽童”画面不断出现,而且还是生动的“视频”、占用“内存”大,都是在表明顽皮学生留下的印象更生动且深刻,因此正确答案选c 。

19 .【 答案】 C 。【 解析】 材料最后一句“采用新的技术措施… … 才是长久之策”是关键句,因此正确答案选C 。

20 .【 答案】 A 【 解析】 材料后半部分,即转折后是重点。“越来越重视非工程措施”表明防洪理念在转变,因此正确答案选A 。选项B 中的“控制洪水”概括错误,“洪水预警、灾情评估”等并不能“控制洪水”' ;选项C 指出了作者否定的对象,没有表明作者要支持的观点;选项D 没有依据,材料中说“越来越重视非工程措施”只是表明原来不重视,现在越来越重视了,但并不表明现在将非工程措施当成主导。

21 .【 答案】 A ~【 解析】 根据横线后“要着重解决影响… … 发展’”的句意来看.题干强调的是应该注意把解决问题与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因此正确答案选A “可持续性”。

22 . [答案】 A 。【 解析]综述和注释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纯粹因为版面限制而去“砍”、删.是典型的削足适履,因此正确答案选A 。

23 • 【 答案】 A 。【 解析】 前文表明中华民族“一直”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则需要进一步‘’增强”,形成前后呼应。后一横线处填“要求”更明确强烈,且与后文的“呼唤”感情色彩相一致。

24 . t 答案】 B 。【 解析]从材料的后半部分来看,这种“独创性和继承性”是明显而又确定的,因此第一空填“明确”。第一二空前有“不容”,意思是“不允许”。“地位”不能“不允许”别人“动摇”,而“否定”、“怀疑”与“地位”不能搭配,因此选“忽视”。正确答案为B 。

25 .【 答案】 D 。【 解析】 关键看后一空。材料中说到传媒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大众的“主要信息来源”,对社会舆论不仅仅是“影响”(语义分量不足),也不是“干扰”(褒贬色彩不对),也不是“控制”(语义分量过重),只有“引领”比较合适,因此正确答案选D 。

26 .【 答案】 C 。【 解析】 第一空对应前文的“融合”,因此选“渗透”;第二空对应后文的“漠视”, 因此选“轻视”。正确答案为C 。

27 .【 答案】 B 。【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文赞助“滚滚而来”带来的是水平和速度提高很快,因此选“闪电”;第二空根据后面“慢下来”表明赛车过快影响车手的安全,因此选“危险”。正确答案选B 。

28 .【 答案】 A 。【 解析】对问题没有确定答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最贴切的是“无所适从”, 与“时机”搭配最恰当的是“贻误”。正确答案选A .

29 .【 答案】B【 解析】 材料并没有绝对化地说股市都是投机者,因此第一空用“基本”上“在泡沫和负泡沫之间来回奔波”并不仅仅说股票价格不稳定,更指其价格与正常价值关系失衡,因此用“均衡”。正确答案选B。

30 .【 答案】 C 。【 解析】 第一空前后文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答案在A , C 中选。从文意可看出古人很重视,因此应该记录得很“详细”。正确答案选C 。

31 .【 答案】 B 。【 解析】 把”文化冲击”表述为“文化休克”,更具体形象,所以第一空填“形象”; 第二空前说为了“排遣乡思”而不是要抛弃母文化,选“兼容并蓄”更准确。正确答案选B 。选项A “事在人为”语义不明;选项C”人乡随俗”是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生活态度;选项D “夸张”不符合语义。

32 .【 答案】 B 。【 解析】 投机商的“来料加工”只是为其投机作“掩护”;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表明市场被“扭曲”而不正常了。正确答案选B 。选项A “手段”感情色彩不符;选项C “以… … 为名义”搭配不当;选项D “牺牲了……市场”搭配不当。

33 ,【 答案】 B  .【 解析】 突破点在第三空。把粘稠的蓝藻称为“海油”,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因此答案选B 。选项A 中的“亲切”和选项D 中的“幽默”与材料感情色彩不符;选项C “生动”与句意不符。

34 .【 答案】 D 。【 解析】 “资本”用“雄厚”形容比较恰当;“走”在发展的(队伍)的“前列”; “人力资本”依靠的是“积聚”;因此正确答案选D 。

35 .【 答案】 D 。【 解析】 关键是第三空。根据“污水处理费仅是自来水水费的一半”,就得出“使污水重新进人城市水源循环的费用一定比采集清洁水的费用高得多”的结论,是仅凭常识作出的判断,而不是“想象”、“观察”、“直觉”得来的结论,因此答案选D 。

36 .【 答案】 D 。【 解析]材料有强烈的转折语气,表明转折前后是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客观”上不存在捷径.但主观上还是“必须”努力避免走弯路,因此答案选D 。

37 .【 答案】 B 。【 解析】 “10 年过去了”, “痛楚和无奈”依然存在,结合“似乎还”,应该选“恍如昨口”;由一国而波及整个地区,是一个‘”扩展”的过程;可怕的危机让人今天谈起来依然害怕,用“谈虎色变”比较合适。答案选B 。选项A “记忆犹新”与“似乎还”语气不合;选项C 的“历历在目”与“痛楚和无奈”不能搭配;选项D 的“历久弥新”与文意不符。

38 . [答案】 B 。【 解析]“明确目标、集中梢力”是最常用的搭配,因此正确答案选B 。

39 .【 答案】 D 。【 解析]第三空是关键,根据语气可以判断这是一种不可能的假设,只能选“除非”,因此正确答案选D 。

40 .【 答案】 A 。【 解析】 第一空与后文联系看,强调的是观察细致,因此填“明察秋毫”;第二空与“细致”相结合共同作“观察”补语最恰当的是“周密”;第三空领导形成了“威慑力”,员工自然就无法“搪塞”。答案选A 。

  21.     解答:B

  词语的选入重点是与整个文段中语境的结合。“轻重缓急”与句中“着重解决”形成了极好的语境对应。

  此外,从排除法的角度,“可持续性”是要坚持的大的原则,而不是需要“注意”的小的事项;“孰轻孰重”为疑问的语气,直接排除;文中主要谈论的不是次序问题,而是解决问题应有所侧重,“先后次序”亦不能入选。

  22.   解答:A

  “削足适履”为了将大脚塞进小鞋而把脚削小,喻指不根据实际情况而盲目套用,与句中“因版面限制而砍综述、删注释”形成极佳的语境对应。

  其他词义——扬汤止沸:把沸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以图阻止住沸腾,比喻不成功的补救办法,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矫枉过正:把弯曲的东西扭过了头,从而弯向另一面,比喻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分;舍本求末: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23.  解答:A

  解决本题的重点在于语感,即语言习惯的问题,同时,两个词的选择题更适合用排除法来解决。

  从第一空的选词来看,“提升意识”的搭配毫无疑问是不恰当的,排除D项。对于第二空的选词,可以轻松地排除掉“结果”和“需要”,“必然要求”的搭配是最恰当也是最符合语意的。

  24. 解答:D

  本题最大的争议在C和D上。“一次同余论”的研究属于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是相对的,在别人没有研究出更好的成果之前,目前的成果是有它明显的独创性和继承性的,但不能说是绝对的独创性和继承性。

  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充分考虑作者的意图。通过逐个选项代入细细体会我们可以明白,作者是想从论证的角度来说明中国数学家对“一次同余论”的研究及其成果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勿庸置疑,而“明显”一词最符合论证的语言需要。

  25. 解答:A

  本题较为简单,结合常识,广播电视和报纸对于不可能 “干扰”、“引领”甚或“控制”社会舆论。

  26.  解答:C    本题难度不大。渗透强调的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此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间用“渗透”较为恰当;强调一方会导致对另一方的“轻视”,排挤一词不当。

41.D 解析:第一项等于第二项乘以2加第三项,依次类推。

42.C 解析:三角形两底角之和减去顶角然后乘以2等于中间的数。

43.D 解析:前一项的分母加分子等于后一项的分子;前一项的分母的2倍加分子等于后一项的分母。

44.D 解析:两两之和等于一个数(11,10,9,8,7)的平方。

45.C 解析:3、5、7、9等平方加减5。

今年数学运算试题有三个特点:第一,传统典型试题如“行程问题”、“人数问题”等连年出现的题目,今年没有出现,詹凯老师在大纲点评当中就明确指出,今年试题将“突破传统”;第二,试题难度相对平均,没有过难的题目,能一眼选出答案的题目也很少;第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15道数学运算试题当中,有6道题的答案是“B”,比重较大。

46.【答案】B。

这道题只要看清楚“x、y、z是三个连续的负整数,并且x>y>z”这个条件,很容易发现,B选项的值恰好为1,符合题目要求。

47.【答案】B。

这道题并没有太大的技巧性,从两个方向求解都能得到正确结果:或者解方程,或者带入法求解。求解的时候注意计算不要出错就行。

48.【答案】C。

詹凯老师在国考基础班、专项班、冲刺班当中对“等差数列的运算性质”做过详尽的解析。等差数列有两条最重要的性质

(1)等差数列的平均值等于正中间的那个数(奇数个数或者正中间那两个数的平均值(偶数个数)

(2)任意角标差值相等的两个数之差都相等,即

这道题应用这两个性质可以简单求解。

           

因此a7=8+4=12,而这13个数的平均值又恰好为正中间的数字a7,因此这13个数的和为  12×13=156

在最后一步计算当中,可以应用“为数原则”。

49.【答案】D。

在课上讲解“几何题”时给出了四条定理,在这道题当中可以直接应用。

(1)等面积的所有平面图形当中,越接近圆的图形,其周长越小。

(2)等周长的所有平面图形当中,越接近圆的图形,其面积越大。

以上两条定理是等价的。

(3)等体积的所有空间图形当中,越接近球体的几何体,其表面积越小。

(4)等表面积的所有空间图形当中,越接近球体的几何体,其体积越大。

以上两条定理是等价的。

直接应用定理(4)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50.【答案】C。

在冲刺班讲课当中专门强调过两个概念“对折n次”以及“折n折”。

51.【答案】B。

这道题只要细心计算,就不会出错。前100页用去的数字的个数为   9+2×90=189

其中,“9”代表1至9这九页用去的数字个数;“2×90”代表10至99这90页用去的数字个数。

三位数的页码用去的数字个数为    270-189=81

每页用去3个数字,因此三位数的页码一共有   81÷3=27页

从100页开始,到126页,恰好有27页。

52.【答案】A。

利用整式的恒等变形,这道题就不难求解。在求解过程中引入两个未知量——假设甲的年龄为A,乙的年龄为B,则根据题意

方程“设而不求”的思想,贯穿在詹凯老师讲课当中,这种方法在利用方程求解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3.【答案】B。

上课时曾经指出“讲义中数学运算144道试题中最为重要的一道题是第87题,‘缴电费’问题。”类似问题曾经多次出现在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当中,詹凯老师上课时曾经用三种解法来解这道题。在这里只利用最简便、快速的方法来求解。

如果该用户15吨水全部都交5元钱/吨,则他应当交75元水费,比实际缴纳额少了12.5元。少缴纳的12.5元是因为未超出标准用水量的部分每吨少缴纳2.5元。因此标准水量为   12.5÷2.5=5吨

因此,无论是15吨或是12吨,都已经超过了标准水量,所以用水12吨时,应当比用水15吨少缴纳   3×5=15元

因此,用水量为12吨时,应缴纳水费

62.5-15=47.5元

54.【答案】A。

方程,还是方程!假设有x个不合格的零件,那么合格零件就有(12-x)个。根据题意

10(12-x)-5x=90

解得,x=2。

55.【答案】B。

这道题的入手点是“自然数”,既然是自然数求和,那么这个和一定是正数。假设小华对n个数进行了求和,那么根据整数的要求

7.4×n

一定为整数,因此n的尾数只能是0或者5。

如果n=10,则其平均数不到5.5,因为1至10的和为55,而如果重复的数字出现在1至9之间,那么这10个数的和一定小于55,它们的平均数小于5.5。

如果n=20,则其平均数超过8.5,因为1至19的和为190,而如果重复出现的数字出现在1至19之间,那么这20个数的和一定大于190,它们的平均数大于8.5。

因此,n只能为15。

从1到14,这14个数的和为105,而这15个数的和为

7.4×15=111

所以,小华多数的数字为111-105=6

56.【答案】C。

这道题是这次数学运算当中难度最大的一道题。关键在于从哪个已知条件入手。

考虑未被答对的题目总数为

(100-80)+(100-92)+(100-86)+(100-78)+(100-74)=90

由于必须错误3道或者3道以上才能够不通过考试,因此最不理想的情况就是这90道试题恰好是有30个人,每个人错误3道试题。

这样,能够通过考试的人为100-30=70人。

57.【答案】A。

詹凯老师讲课时曾反复强调,这类所谓的“排列组合问题”完全可以不使用“排列数”、“组合数”来求解,只需要利用“加法原理”以及“乘法原理”就可以求解。

将2套节目插入3套节目当中,注意到第一套节目之前以及最后一道节目之后还可加入,因此插入第一套新节目时可有4种选择,等插入这套节目之后,再插入第二套新节目时可有5种选择。因此总共可安排的播放方案有

4×5=20种

这道题很多考生容易错选为选项B,因为这些考生直接利用了P(4,2)这个“排列数”来进行计算。这样计算没有考虑两个节目同时插在一个节目空档当中的情况,因此是错误的。詹凯老师提醒各位考生,遇见“排列组合”问题,不要随意使用排列数、组合数,回归到“加法原理”以及“乘法原理”,解题就不会出错了。

58.【答案】B。

詹凯老师在讲解“折上折”类的“价格问题”时,曾反复强调,这类问题要对折扣进行两次相除;其次,从出题者的角度来讲,为了不“为难”自己,出题者喜欢将原价出为整数价格——即包含10的整数幂次最多的那个价格。这道题应用这个思路可以带入B进行检验,发现正确,快速求解。如果按照常规思路,则可以这样计算。

384.5+100=484.5元

这个价格是相继进行了8.5折以及9.5折之后的价格,因此原价为

     元

59.【答案】D。

这道题搞清楚两个事情就容易求解:第一,所谓每隔n天去一次的含义是,每(n+1)天去一次,因此题目的条件可以变为“甲每6天去一次,乙每12天去一次,丙每18天去一次,丁每30天去一次。”第二,需要考虑5、7、8、10四个月有31天。

6、12、18、30四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180,因此再过180天,四个人才能够再在图书馆相遇。而180天后应当是11月14日。

60.【答案】A。

这道题涉及到整式的恒等变形。假设甲、乙、丙三种货物的单价分别为A、B、C,则根据题意

3A+7B+C=3.15

4A+10B+C=4.20

第一式乘以3得到   9A+21B+3C=3×3.15

第二式乘以2得到   8A+20B+2C=2×4.20

以上两式相减可得   A+B+C=1.05元

从以上解析可以看出,今年的数学运算与以往传统试题不大相同,虽然有一些试题与以往国考题类似,但是几乎没有一道试题在短时间内无法求解。但是从考试策略看来,这些试题的计算量并不小,有一部分试题的技巧性也比较高。从考生反馈的情况看来,数学运算仍然是平均花费时间较多的一个部分。

类比推理共10道题,统一的题目要求是先给出一组或多组相关的词,要求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词。实际上,题目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给出两个词做为一组,然后选答案。第二种是给出三个词做为一组,然后选答案。第三种是将两组的四个词都给出,但是中间挖空两个。这三种类型的题,难度逐渐上升。

第一种,传统的两个词为一组的类型。

如:今年卷子的第78题

安居乐业:颠沛流离

A.吸收:放弃 B.简单:杂乱 C.雪中送炭:雪上加霜  D.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这种题相对比较简单,首先从逻辑关系上看,安居乐业:颠沛流离是对立的关系,意义相反。其次,从匹配度上来看,他们都是成语。因此,选C。

第二种,三个词为一组的类型。

如:今年卷子的第82题

争议:仲裁:听证

A.诉讼:审判:旁听

B.通货膨胀:宏观调控:货币政策

C.突发事故:现场抢救:善后处理

D.交通安全:交通法规:交通警察

这种题目难度高一些,需要考虑第一个词和第二个词的逻辑关系,并且还要考虑第二个和第三个词的逻辑关系。争议:仲裁:听证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争议可以通过仲裁这样一个方式来解决,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听证。那么,最为匹配的是A,诉讼可以通过审判来解决,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旁听。于是,选A。B的错误在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一个工具和手段,通过货币政策可以进行宏观调控。这个逻辑在题干中是不存在的,不能说成听证是实现仲裁的一个手段,通过听证可以进行仲裁。所以,B不对。C,D不对是显然的,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种,将两组的四个词都给出,但是中间挖空两个。

如:今年卷子的第84题

()对于知识相当于分析对于()。

A.书本  理论     B.  学习  结论    C.学问  研究    D学生  研究员

这种题目由于题干没有给出任何一组完整的词,因此,不能直接判定所需的逻辑关系。所以,要将四个选项都带入并进行比较,才能得出。这里选择B,学习为了得到知识,而分析为了得到结论,属于目的关系。而且,更为快速的思路是,分析是个动词,是个行为,因此,第一个()也应该找一个表示行为的动词会比较匹配,这里“书本”,“学问”“学生”显然都是不合适的。

79.蛹,经过发育成长,一定会变成蝶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蛹也可变成蚕、蛾、蜻蜓或其它动物。因了这层关系,我们可以推断,A是完全可以排除;D呢,因为蝌蚪长大后一定会变成青蛙,故不能成为答案。

B、C两个,看起来都可以成为答案,因为胚胎可以发育成婴儿,也可以发育成其它物种;而种子可以发育,长出花朵,但也有种子是长不出来花朵来的。

故最贴切的答案应该是B;

86.C  【解析】本题属于削弱类的题目。通过阅读论证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前提是现有6000多种文字,每两周消失一种,结论是到2050年,90%的文字消失。根据削弱的三种途径:削弱前提、论证过程或结论,发现选项C是对论证过程的削弱,说明尽管文字在消失,但是已经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到2050年不一定会有90%的文字消失。选项A是说语言学家正在研究这些文字,选项B提到古代文字的遭遇,选项D对比非文盲比例,这些都不能对目前消失的文字起到削弱的作用。

87.B  【解析】本题属于支持类的题目。通过阅读论证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前提是抚仙湖周围的墓葬群出土古滇青铜器,结论是抚仙湖底的古城就是古滇王城。根据支持类题目的解题技巧:找到前提和结论的差异所在进行补充说明,发现选项B联系起了墓葬群和古代王城的关系,既然墓葬群里有古滇出土的文物,而古代王城又在墓葬群附近,那么墓葬群周围的水下古城就是古滇王城。选项A、C、D都未能联系前提和结论进行解释,不能起到支持作用。

88.D ?c 【解析】本题属于推出类的题目。通过阅读陈述类题目的技巧知道:文章主旨是:莫高窟的预约参观方法有效调控游客的流量。根据推出类题目的解题技巧:从文章主旨寻找隐含的结论或内在的含义,要么是文章主旨的抽象概括,要么是文章主旨符合逻辑的进一步延伸,选项D正是对主旨的抽象概括,说明科学的方法(预约参观)可以创造更大价值(保护了文物和增加了参观人数)。选项A是说为游客提供了便利,文章中没有提到,只是说更优质的服务;选项B是说实现利益最大化,过于绝对,不严谨;选项C是说之前游客流量不平衡,不能从原文推出。

**老师看清楚 选项C题目中 合理有效的调控和平衡了客户流量 这句可以推出C 以前不平衡

89.D ?b 【解析】本题属于假设类的题目。通过阅读论证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前提是学校规模和师生数量相配套,结论是不批准增加校车。同支持类题目的解题技巧一样,假设类的题目要求:找到前提和结论的差异所在进行补充说明,发现选项D联系起了师生数量和校车数量的关系,既然学校规模和师生数量相配套,而教育主管部门不打算扩大师生数量,那么就没有必要增加校车。选项A与原文意思无关;选项B未能联系前提和结论进行解释;选项C是说适龄儿童不会有较大增长,但是只要有增长就要增加校车,因此表述不严谨。

90.B  【解析】本题属于逻辑游戏类的题目。这类题目一般都有技巧,此题采取代入法即可,将答案代入进行检验,很快得到正确选项B。

91.D ?c  【解析】本题属于削弱类的题目。通过阅读论证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前提是给农民建楼房,结论是节省土地资源。根据削弱的三种途径:削弱前提、论证过程或结论,发现选项D说明农民搬入楼房以后,因为远离田地,降低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对结论的削弱。选项A虽然削弱了前提,说明农民不愿意入住楼房,但是在削弱的强度上来看:削弱结论最强、削弱过程其次,削弱前提最弱,因此A不是最佳选项;选项B是说两者消耗差不多,相比而言,不能很好削弱题干;选项C是说有些农民的做法,同样不能很好地削弱题干。

91题明显错误,要削弱的是节约了土地资源,应选弄名不会拆掉住宅,没拆反而还占用了新建设资源,最大程度的削弱

92.C  【解析】本题属于推出类的题目。通过阅读论证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前提是北方多沙尘,沙尘和土壤偏碱性,结论是南方多酸雨,北方少酸雨。根据推出类题目的解题技巧:从文章主旨寻找隐含的结论或内在的含义,要么是文章主旨的抽象概括,要么是文章主旨符合逻辑的进一步延伸,选项C正是对主旨的抽象概括,说明沙尘天气可以降低酸雨出现的几率。选项A是说污染物排放,原文中无法推出;选项B是说南方土壤偏碱性较少,因为酸雨少的原因有两方面:沙尘和土壤偏碱性,因此不能因为南方多酸雨就认为土壤偏碱性较少,有可能少沙尘是主要原因;选项D是说多酸雨地区也少沙尘天气,正好颠倒了论证的因果关系。

93.D  【解析】本题属于推出类的题目。通过阅读论证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前提是合格建筑材料中依然含有有害物质,结论是大量使用合格建材,仍会导致有害物质超标。根据推出类题目的解题技巧:从文章主旨寻找隐含的结论或内在的含义,要么是文章主旨的抽象概括,要么是文章主旨符合逻辑的进一步延伸,选项D正是对主旨的逻辑延伸,因为大量使用合格建材仍会有害,所以下一步应该就是尽量减少建材使用。选项A、B、C都不能从原文中推出。

94.D ?a 【解析】本题属于解释类的题目。通过阅读陈述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在撤销减员之前,打算减员3%;撤销减员之后,占员工数3%的老城三店被撤销,但是最后只减员1.5%。看似矛盾的前后关系,一定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就是解释类的题目的解题思路,陈述Ⅰ、Ⅱ、Ⅲ都很好地解释了矛盾的原因即老城三店中有不超过1.5%的员工补充到其它店中,因此选项D正确。

94选D绝对错!

题目说的很清楚,内部有调整,新东方老师没有考虑其他营业部也可能减员,比如一个营业部先减0.5%,再进2%,完全可以维持总体1.5%

95.A  【解析】本题属于支持类的题目。通过阅读论证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前提是高收入人口中70%以上是本地人,结论是外地人获得高收入困难。根据支持类题目的解题技巧:找到前提和结论的差异所在进行补充说明,发现选项A联系起了前提和结论,只有高收入人口中70%以上是本地人,同时外地人在城市总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大于40%),才能更好说明外地人获得高收入困难。否则如果外地人很少的话,高收入中有超过70%的是本地人也属于正常现象,也就无从谈起外地人获得高收入困难。选项B与A意思相反,不是支持反而是削弱;选项C、D谈到了中低收入人口比重,与原文无关。

首先,本次资料分析阅读量明显加大。除第二题之外,其余三道试题均为多重资料。第一题是两张折线图结合文字资料的综合性资料分析;第三题是双表格资料;第四题仍然是双表格资料。

其次,题目难度安排存在陷阱。四道资料分析试题当中,最为繁琐的是第一题。有一些考生会在实际考试当中合理选取模块顺序进行解题,但是具体到模块内部却又按部就班的进行解答。今年的资料分析,恰好会在第一题花费大量时间,因为第一题的5道小题,绝大部分都需要从文字资料中寻找信息。

还有,也是今年公考数学部分(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的整体特点。试题看似不难,因此考生在选取哪些试题解答、哪些试题放弃掉的时候犯了难。每一道题都会做,但是每道题也都要花一定时间来完成,最后把所有试题都做完了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今年试题的难度安排打乱了考生的考试策略,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点。

今年的资料分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动笔少、动脑多”。詹凯老师在公考大纲出来之后的点评当中明确指出,今年的试题将“改动笔求解为动脑求解”。

121.【答案】D。

以往这类问题的D选项“无法判断”从未作为正确选项出现过,然而这道题根据文字材料的第二段无法得出印刷量增长率在5%以上的企业个数,因为根据“年印刷量在5亿至10亿对开张之间的企业有26家,其中印刷量增长的有25家,增长率达到两位数的有19家”这句话,只能知道印刷量增长率分别达到或超过10%以及不到10%(但也是增长)的企业个数。

122.【答案】C。

根据第三段中“年印刷量在10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有29家,”以及“年印刷量在5亿至10亿对开张之间的企业有31家”两句资料可知,年印刷量在5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一共有60家,其中10亿对开张以上有11家印刷量减少,5亿至10亿对开张之间有10家印刷量减少,一共有21家印刷量增长率为负。因此这些企业占企业总量的比例为  细心的考生会发现,两类企业中,印刷量增长的企业分别为17家与20家,合在一起为37家,而印刷量减少的有21家,还有两家企业哪里去了呢?根据材料推断,这两家企业应当是印刷量恰好不变。

123.【答案】B。

根据第四段中“增长5%以上的有14家,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有10家”可知,符合要求的企业有4家。

124.【答案】A。

这道题讲究解题策略。A选项需要繁琐计算,因此先不进行判断。B选项不正确,因为2004年增长量比2001年多;C选项不正确,因为一共有9个年份的增长率大于10%;D选项不正确,1998年的增长量(绝对量)为541-459.81>540-460=80,而2002年的增长量(绝对量)为1067.38-938.91<1070-930=140,因此1998年的增长量超过了2002年的一半。只可能是A选项正确。

A选项当中的“年平均增长率”的概念有很多考生存有疑问。究竟这个“平均”是算数平均值还是几何平均值?其实在这套考卷的最后一题的表格当中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资料分析的最后一题的表1统计了2001-2005年平均增长率,计算的是算术平均值。因此在本题当中,年平均增长率也按照算数平均值来理解。

125.【答案】B。

这道题需要耐心读材料找答案。A选项不正确,因为2005年印刷量在5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有11+10=21家印刷量减少的企业,11家只是年印刷量10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中印刷量减少的企业个数;B选项较为繁琐,先不进行判断;C选项不正确,因为2005年增长率在两位数的企业数为8+13=21家,21家只是年印刷量5-10亿对开张企业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企业数;D选项不正确,因为2006年印刷量在10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有31家,而印刷量在5-10亿对开张的企业有28家,因此年印刷量10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百分比大于50%。只可能是B选项正确,需要注意的是B选项当中年增长率低于5%的企业包括了增长率为负的企业。

詹凯老师认为这道题出的并不十分严谨。因为根据文字材料只能知道增长率5%以上的企业数量和总企业数量,增长率在5%以下的企业数量并不能够由两者相减得到,因为可能有企业的增长率恰好为5%,这也是为什么詹凯老师在解析当中提到“B选项较为繁琐”的原因。但是根据题目其余选项的明显错误,只能忽略这个不严谨之处。

126.【答案】B。

A选项不正确,1994年的增长率为正,因此各大报纸发行量不可能出现萎缩;B选项正确,正因为电子报纸能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报纸的印刷量增长变缓(注意,这并不代表减少);C选项不正确,如果2000年至2002年各大报纸纷纷增加了版面,那么年印刷量应该增加更快;D选项不正确,“广告数量”属于无关信息。

127.【答案】D。

这道题很简单,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西亚地区的饥饿人口百分比增大了。

128.【答案】B。

发展中地区(总体)的2015年目标为饥饿人口百分比降至10%。有四个地区按照其发展趋势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分别为北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东亚、东南亚

129.【答案】B或C。

这道题存在争议。对于“平均人口年增长率”有两种不同理解。

如果按照2%是算数平均值,那么到2002年,南亚地区饥饿人口总量将变为  亿

如果按照2%是几何平均值,那么到2002年,南亚地区饥饿人口总量将变为  亿

詹凯老师认为,在公务员考试中由于不允许应用计算器,因此计算几何平均值是几乎不可能的一件事。从考试性质来看,类似于本题的几何平均值需要运用高等数学当中的“泰勒展开”来进行计算,超出了数学部分的大纲要求。因此詹凯老师偏重于第一种理解方式,即该平均值为简单的算数平均值而已。

而且在本考卷的最后一道资料分析题目的表格当中,表1统计了2001-2005年平均增长率,计算的是算术平均值。因此在本题当中,平均人口年增长率也按照算数平均值来理解。

130.【答案】C。

这道题要讲究阅读资料的技巧,需要注意图形资料中给出的全部都是饥饿人口占该地区的人口总量的百分比,因此只要某个说法在谈论饥饿人口的绝对数量,那么这个选项一定是无法从图示信息中获得支持的。I说法无法获得,因为该说法在谈论饥饿人口的绝对数量;III说法无法获得,因为该说法也在讨论饥饿人口的绝对数量。由此可知,选项C正确。

对于另外两个说法,确实能从图示信息中获得支持。II说法正确,因为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最接近于发展中地区(总体)饥饿人口比例;IV说法正确,因为东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从1992年-2002年饥饿人口百分比都降低了5个百分点,这两个地区在改善人民饥饿状况的工作方面最为突出。

131.【答案】D。

这道题很简单,只要从表1横向比较四组数据即可获知。

132.【答案】C。

这道题也很简单,只要找出选项中的两个体育项目,女性参加百分比都比男性多的一个选项即可,只有C选项符合这个条件。

133.【答案】C。

这道题略有难度。由于选择“缺乏组织”的男性比例为7.0%,而女性比例为7.4%,因此全体人群中选择“缺乏组织”的人口比例一定介于这两个数之间,只有C选项符合这个条件。

这里对于为何“一定介于这两个数之间”做一个解释。假设男性占人口总量的比重为X,则女性占人口总量的(1-X),选择“缺乏组织”的人口占全体人群的比例为

 

由于X介于0和1之间,因此这个值一定在7.0与7.4之间。

134.【答案】C。

这道题很简单,A、B、D三个选项都可以从表2当中直接获得,只有C选项的说法不正确。

135.【答案】D。

这道题的B、C选项均容易判断,A选项并不好判断,但是D选项的后半句明显错误,因为女性因家务压力放弃体育锻炼的百分比比男性低,直接选出这个选项即可。

136.【答案】A。

本题需要注意“比重变化幅度最大”并不代表比重增加,比重减少幅度如果很大,也符合题意。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变化减少了3.8个百分点,它的变化幅度最大。

137.【答案】B。

该增长率曲线先单调增加之后略微下降,符合这个规律的只有美国、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3个国家和地区。

138.【答案】D。

这道题并不难。A选项正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始终保持正值且为表格所统计的所有国家中最高,因此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上升;B选项正确,根据表1可以明显看出;C选项正确,根据表1可以明显看出;D选项不正确,因为新加坡的经济波动比香港更大。

139.【答案】C。

I说法正确,从表1中亚洲四小龙的平均增长率比主要发展中国家低能够得到这个结论;II说法正确,日本在2001、2002两年经济增长率在0%左右徘徊,从2003年开始经济增长率开始逐渐增大,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由此直接选择C选项即可。

III说法并不正确,英国、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均下降,但是占世界比重均上升。

140.【答案】C。

这道题讲究解题技巧。如果说法III正确,那么不用看其余说法,直接选择C即可,因此先看说法III。III说法正确,主要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占在世界的比重均增加,且排名上升。

I说法错误,由表2可以看出,世界的财富越来越分散到各个国家当中;II说法错误,世界经济强国的排名和地位没有太大变化,比如美国、日本、德国仍然占据着前三的位置,因此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纵观2008国家公考资料分析考题,不难得出结论:计算量少、阅读量大,同时发现后两道题的难度明显低于前两道题。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