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政冶:人民日报常用语

来源:公务员    发布时间:2012-12-04    公务员辅导视频    评论

———四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不断扩大社会就业。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加强基层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增强执政意识和政权意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发展实践的结晶与升华
———二论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发展观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晶和升华,它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所具有的鲜明实践性,对于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汲取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包括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长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结晶。
  科学发展观也是在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发展实践的重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矛盾和困难,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能源、资源、环境制约因素日益突出,农业基础的薄弱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等等。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党中央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而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论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首要的是深入领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升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深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发展的要求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