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名师谈GMAT考试中的“和”精神

来源:GMAT考试    发布时间:2013-01-07    GMAT考试辅导视频    评论

  GMAT考试设计中,最能体现“和”的思想的莫过于语法考察。大量的题目,其最高考察意图,就是句子内部能否形成和谐。如代词前后指代,平行结构,修饰关系、等等。洞察这一考察意图,有利于解题时确定正确的观察点,即尽量从题目内部信息寻找线索,而不是借助自己固有的英语知识。

  浸淫此道多年,常感道中实则精深莫测,穷其余生仍无力窥之全貌。然则退隐之际,仍有只言片语,乃偶得灵光参透个中奥秘之得,望身退后仍能留存于斯。

  和,即和谐,即各种关系的统一,天人合一,情景合一,行知合一,都是说这个道理。GMAT考试中处处体现着“和”的哲理。

  1.势——备考策略之“和”

  备考策略众说纷纭,做题技巧更是五花八门,察看Chasedream上的心经、总结,总量几不少于考试资料本身。然而,一个考试若如果真有如此浩如烟海之体系,则考生可休矣,因为一辈子也不可能穷极。个中原理,其实就是,这些心经、总结,都是无数个性化案例的叠加,因此是无数个路径的并集,而不是交集。GMAT作为思维测试,与高考等知识重现性考试的核心区别,在于考试技能习得路径的多样化而非单一化。换言之,复习高考,不同人达到同一分数的路径,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因为考试考的是某个固定集合的“知识”。而GMAT达到同一个分数的路径,却可能悬殊。个中哪一条路径适合自己,需要对自身的深刻洞察,如思维方式特点,阅读习惯,情绪起伏幅度,自我管理能力,语言习得天赋,数理基础等。只有与自身特质相“和”的途径,才是效率最高的途径。简单划分的“要认真做XXX”、“xxx不要练”、“XXX没有用”,都只是一叶障目的二分法论断,有语言基础甚好者无知者无畏而“生吃”考试,对技巧不着一墨,有数理逻辑功底深厚者,暗度陈仓,更有驽钝者,穷极天下题目仍不得其门。

  准备GMAT,请先从认识自身开始。

  2.道——解题方略之“和”

  逻辑原文要不要看懂?阅读原文精读还是跳读?语法先读意思还是先读结构?类似的问题,实际暗含着若干可以的假设:

  (1)对于所有人,有A方法显著好于B方法;

  (2)如果想看懂原文,就可以看懂,如果想精读,就可以精读,如果想读意思,就能读懂意思,如果想读结构,就能分析清楚结构。

  如果能洞察以上假设之荒谬,就能明白一些考生费劲琢磨的事项,一些培训机构的教师为充上课时间,总结的套路多么脆弱和经不起推敲。实际上,对待真实考场当天在考生面前呈现的题目,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基于当场考生的主观感受的,通俗地说,我们的训练方向,应该是“能读出什么德行,就按什么德行去做”。这又是一种深刻的“和”,即行知合一,人的现场感受与应对策略的统一。

  让原文都看不懂的学生,练习逻辑题目里面的A和B推理,和要求阅读流畅快速的学生,练习如何蒙选项,一样的不负责任。

  3.术——考点之“和”

  GMAT考试设计中,最能体现“和”的思想的莫过于语法考察。大量的题目,其最高考察意图,就是句子内部能否形成和谐。如代词前后指代,平行结构,修饰关系、等等。洞察这一考察意图,有利于解题时确定正确的观察点,即尽量从题目内部信息寻找线索,而不是借助自己固有的英语知识。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