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建议高考生:给自己划条成功的底线

来源:高考    发布时间:2012-05-25    高考视频辅导    评论

    受访嘉宾:哈尔滨曲伟杰心理学校校长曲伟杰。


  复习过程就是积累自信的过程

  记者:面对激烈的竞争,许多考生感到信心不足,进而悲观绝望,严重影响了复习和考试。比如有一个考生说,我之所以害怕考试是因为我极度地不自信,怎样才能使我树立信心呢?

  曲伟杰: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信不是产生于在干一件事之前先相信,而是产生于努力的过程。因此我建议考生把复习的过程作为积累自信的过程。学习到了知识,感觉到有收获,信心就会慢慢产生。然后,把参加考试作为体验自信的过程,甚至把承受、体验挫折和失败也当作产生自信的过程。与其在复习阶段就先要自信,不如带着不自信去复习、去应考。在考试结束后,再去提炼自信,为下一次学习收获自信。自信不等于有把握,我特别欣赏这样一种观点:自信是相信努力就不会白费。

  记者:有许多同学本来学习是很好的,但因为一两次模拟考试成绩不好,平时不如他的同学超过了他,就失去了自信,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办?

  曲伟杰:可以说,这些同学以前的“自信”是一种带有泡沫的自信,是建立在“别人不如我”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的自信不是建立在自身努力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参照别人的基础上的。历届高考遭受打击最大的多为信心过足的,太足的“太”后来变成了淘汰的“汰”。与其过多讨论信心问题,不如把时间多留给考试本身。

  学习只是成长的线索之一来源:www.examda.com

  记者:一位考生曾说,我感觉压力很大,如果落榜了,实在对不起父母,因此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有几十天就要考试了,我反而看不进去书、听不进去课,有时还想离家出走。对此有什么好办法吗?

  曲伟杰:这种烦躁、焦灼的心理是正常的。他焦虑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亲子关系。他在语言上说非常爱自己的父母,怕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在这种爱与怕当中不难发现他们的亲子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个问题表现在他的父母,对他的学习考试过度投入,使孩子产生一种错觉,父母最爱的是我的考试结果,而不是我本身。

  记者: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关心学习成绩的父母都是不爱孩子的呢?

  曲伟杰:这当然不对。其实,他们是在学习的压力下,使爱的关系变形了,爱的重点错位了。爱一个孩子,就应该帮助他生产出健康的快乐心情,而你提到的父母只是单纯地把爱体现在关注孩子学习结果上了,学习只是孩子成长的一条线索,而不是孩子成长的河流。

  记者:解决这些问题,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曲伟杰:父母应该对孩子正面表达自己的全部想法、对考试的态度。要告诉孩子,当真的考不好时,最后能接纳他的,还是父母。只有把这个道理给孩子讲清,才能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另外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要与孩子一起策划退路,第一志愿实现不了,就实现第二志愿,第二志愿实现不了就实现第三志愿,第三志愿实现不了就服从分配。如果全落空了,不妨明年再试一次,亦或干脆放弃高考。

  记者:那么,对考生本身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曲伟杰:建议孩子对考前的焦躁心情,采取容纳心态。相信只要把行为稳定到正常的应考状态就不会出问题。最终这种烦躁的情绪会随着坚定的学习步伐、考试步伐一一化解。同时要理解父母,他们的一切语言和行为都是为了孩子好。

上一页12下一页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