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硕刑法辅导之拘传的相关知识

来源:法律硕士    发布时间:07-10    法律硕士辅导视频    评论

  一、概念
  刑事诉讼中的拘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其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的一种方法。
  二、拘传的对象
  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流程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之规定,拘传的适用对象包括两种:
  1. 经合法传唤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到案的;
  2. 根据案件情况有必要直接拘传的。
  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各机关法律解释并未规定拘传的证据条件,因此,从理论上说,即使执法机关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执行,仍然存在拘传被合法滥用之可能。
  三、拘传的流程
  1. 审批流程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2条规定:拘传应当经检察长批准,签发拘传证。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流程规定》第60条规定:拘传应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2. 执行流程
  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流程规定》第61条之规定,公安机关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出示拘传证,并责令其在拘传证上签名盖章摁指印;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应当责令其在拘传证上填写到案时间;讯问结束后,应当由其在拘传证上填写讯问结束时间;犯罪嫌疑人拒绝填写的,侦查人员应当在拘传证上注明。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第64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决定的拘传,由司法警察执行,执行人员不得少于2人;拘传时,应当出示拘传票;对抗拒拘传的,可以使用戒具;拘传后应当在12小时内讯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拘传流程的规定与此大致相同,不过要求拘传后必须立即予以讯问。
  3. 拘传的变更和解除
  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流程规定》第62条之规定,需要对被拘传人变更为其他强制措施的,应当在拘传期间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对于不批准的,应当立即结束拘传。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6条之规定,人民检察院需要对被拘传的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经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并在拘传期限内办理变更步骤。
  四、实践中的问题
  1. 难以避免变相羁押现象的出现。
  尽管《刑事诉讼法》第92条规定:“拘传、传唤持续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羁押犯罪嫌疑人。”三机关发布的司法解释和法律解释对此规定给予了重申。但是,《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解释均未对两次拘传之间的间隔时间作出规定,实践上很难避免以连续拘传的方式变相羁押犯罪嫌疑人的现象出现。
  2. 拘传与传唤不分。
  拘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没有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其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的方法,乃诸项强制措施中之最轻微者。而传唤则是一种侦查手段,是指侦查机关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接到传唤通知书后按照指定时间、地点自行到案接受讯问的诉讼行为。它本身仅具有通知的性质,不具有强制性,这是二者之间根本的区别。但在实践中部分司法机关大量存在应使用拘传而用传唤或者形式上使用传唤而事实上采用拘传的现象。据调查,现行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某公安局未使用过一次拘传。这种现象之出现并不意味着在长达六年的执法过程中没有一例可以适用拘传的对象,而是由于对应该使用拘传的犯罪嫌疑人已经全部以传唤来代替。事实上,绝大多数被传唤的犯罪嫌疑人并不是由其在接到传唤通知后自行到案,而是侦查人员携带传唤通知书直接对被传唤人使用戒具强行带至公安机关讯问。这显然违背了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本意,也反映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的缺乏。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