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笔记连载(二)

来源:法律硕士    发布时间:07-11    法律硕士辅导视频    评论

二.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及成文法运动。

(一) 春秋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事断于法;法布于众;民征于书。

(二) 春秋时期的成文法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1. 郑国“铸刑书”:公元前53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运动。
2. 邓析“竹刑”:公元前530年,私人作品,后来成为官方法律。
3. 晋国“铸刑鼎”:公元前513年,范宣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运动。
4. 其他:宋国的“刑器”;楚国的“仆区之法”、“茆门之法”。
5. 春秋时期的公布成文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1) 公布成文法运动是对传统的的法律观念、传统的法律制度以及传统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
(2) 在客观上为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3) 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4) 为战国时期及战国以后封建法律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

(三) 战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1. 以法治国
2. 刑无等级
3. 行刑重轻
4. 法布于众

(四) 战国时期的主要立法运动:
1. 法经
(1) 主要内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作者李悝。篇目结构共有六篇——
1)《盗法》、《贼法》——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
2)《网法》也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网法〉和〈囚法〉多是关于诉讼法的范围。
3)《杂法》:规定了六禁。
4)《具法》: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原则的规定,相当于现代法典的总则部分。整篇法典贯穿了轻罪重判的法家思想。
(2) 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A.〈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
B.〈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成为秦律、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
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
体例。
在内容上看,〈法经〉中“盗”、“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大都
为后世封建法典所继承和发展。
2. 商鞅变法
(1) 主要内容
1) 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夏商周称法律称为“刑”; 春秋前中期称为:“刑”或“刑书”;春秋中后期对法律规范的总称为“法”)
2) 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
3) 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工授爵;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 全国贯彻法家的“以法治国”、和“明法重轻”等主张。
a. 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学习、宣传、推广。
b. “轻罪重刑”,用严酷的刑罚来扫清扫除一切改革的阻力障碍。
c. 不赦不宥。
d. 鼓励告奸。
e. 实行连坐。有军事连坐、职务连坐、家庭连坐。
(2) 历史意义: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都超过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给秦国守旧势力以沉重打击,而且为秦国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秦国的法制也在变法过程中得以迅速发展与完善。
 
三.总结秦朝法律制度的特别之处。(略)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