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民间器乐及其民俗简介

来源:导游资格考试    发布时间:2012-04-27    导游资格考试视频    评论

  宁夏回族在长期地文化创造和实践中,传承了宁夏古代地域原生态乐器、西北边塞乐器,演变为被本地回族群众称为哇呜、咪咪、口弦等回族民间乐器。上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唐代太宗李世明《饮马长城窟行》诗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李益“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均是亲临古代宁夏灵州对本地流行器乐的记述。经过历史的变迁,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少见,但是在20世纪却还在我区回族群众中流行。 
  宁夏回族乐器已经形成了演奏技艺、制作工艺和弹唱艺术。回族乐器“把式”(高手)可以用交叉颤指在高音哇呜上吹出其它乐器难以胜任的华彩。回族艺人制作的回族乐器,似牛头、似小羊,喜欢镶嵌本民族艺术图案、线条,雕刻阿拉伯文书法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由于它们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在宁夏回族中世代相传,在最流行的时候,有些回族乡村无论是年轻的姑娘还是白发的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咪咪、哇呜的好手,有句回乡谚语“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 
  宁夏回族乐器及其民俗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目前,头戴盖头、手弹口弦的回族妇女已被公认为宁夏回族的形象大使。而乐器已发展为较丰富的种类,仅咪咪就有单管、双管等八种类型。另外羊头弦子、转鼓等急待认定保护。 
  但是由于宁夏回族器乐生存的土壤正在迅速消失,器乐传承遇到了危机。老一辈艺人纷纷改行,许多年轻人已不知“口弦”、“咪咪”、“哇呜”为何物。为了对宁夏回族民间器乐进行有效保护,要建立保护机制和体系,从保护老人开始,培养娃娃入手,加强宣传,争取全社会的关爱。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