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政策与特征

来源:注册城市规划师    发布时间:2013-04-08    注册城市规划师辅导视频    评论

  中国城市人口管理政策与中国城镇化发展政策是相辅相成的,而城镇化特征则是中国城镇化发展政策的结果。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政策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方针政策。城市(镇)发展实际上只是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计划的一种附属产物,并同时受制于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行政区划范围的较大影响。因此,中国城镇发展随工农业发展政策的波动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在城市发展卜,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过多过快,而中小城市发展不足,特别是小城镇发展末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许多地区的小城镇甚至趋于萎缩。1953年,中国有城镇5402个,1962年下降至3148个,1982年更下降至2660个。除东北地区此阶段城镇数略有增加以外,其它几个大区的城镇数都几乎降低了一半以上。

  1980年以后,中国才正式而明确地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尤其是1984年中央政府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和实施新的市镇设置标准后,中国小城(市)镇才获得了长足发展。在1985年公布的第七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建议中,中国政府更明确指出:"坚决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重点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从而为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增加了推动力。其结果,中国小城镇的数量从1984年的6122个增加到1994年的17000多个。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不断发达,中央政府又强调指出了要在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从而促使城市体系朝着更趋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心城市是现代化建设中主要物质技术和各种专门人才的集中地,具有多种功能。如能积极发挥这种功能,扩大这种功能的辐射范围,就能更有利地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为此从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方针又被调整为:"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若干区位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策。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形式把政府的这一城市化政策确定下来,并在《城市规划法》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把城市规划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粮油副食品价格已基本放开,从而使城镇户口的限制作用有所减少,导致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到大城市中来,给大城市发展带来了若干负面影响。为此从1994年以来,中国有些大城市陆续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以期通过对长期暂住人口的有效管理,使诸如"民工潮"的无序人口流动变为有序的人口流动,促进城市的快速稳定发展。这些地方性法规的逐步实施,必将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产生许多重大影响。

  (二)中国城镇化基本特征

  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直接反映,因而表现出强烈的阶段性和波动性,即在不同时期,中国城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可以得出以下儿个基本特点。

  1.国家计划控制的影响大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本文来源:考试大网www.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

  首先,由于政府是经济发展的决策机构和工业化的发动者,所以中国城镇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由政府支配的,从而形成了政治市心与经济中心两位·体的城镇网络。在某些时期,城市发展的政治指向甚至优先于城市发展的经济指向。在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长期指导方针下,各级政府的投资重点一般均放置在所在城市或其周围地区,其结果是各级行政中心也就自然成为所在地区的最大经济中心,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县城所在地的发展都是如此。这种城镇网络的优点是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本、人力和各生产要素,发展若十急需发展的产业,形成便丁统一管理的城市体系;其缺点是容易形成政府对企业的过多行政干涉,挫伤企业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利用政府的主体地位,政府便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过度流入,从而使城镇发展限定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避免像其它发展中国家那样形成城市失业大军和城市贫民区。但是这些措施却造成了城乡壁垒,强化了城市居民所具有的世袭性特权,限制了乡村青年的发展。

  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获取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原始资本积累,即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进行隐性积累,发展工业和城镇。同时通过资本投入的调控和户籍政策的变动,实现政府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加速或减缓城镇化发展过程。"一五"时期和8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的慢速发展,正是政府推动城镇化的结果。

  2.城镇化进程的波动性

  根据城镇人口的变化特点,可将中国城镇化阶段大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恢复和起步时期(1949~1957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时期,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5765万人增长到1954年的994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7%,是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2.2%的3倍多。这一时期可再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49~1952年的3年恢复时期。该时期城市经济迅速恢复,安排了大量失业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较多,1951~1953年间年均人口净迁入率为33.1‰,城镇人口年增长率为7.5%。②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为满足工业建设项目的需要,"一五"期间从乡村进入城镇的人口达1500万之多,加上城镇人15的自然增长,至1957年,城镇人口增加2400万,年均增长7.0%左右,成为城镇人121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2)超高速城镇化阶段(1958~1960年)来源:考来源:考

  这一期强调赶英超美,提出了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的总路线,致使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过程和超高速城镇化过程,3年间新设城市33座,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

  (3)停滞时期(1961~1976年)www.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来源:www.examda.com

  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61~1965年的经济调整时期;②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盲目大跃进,至1961年时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大滑坡,中央政府不得不大力调整工业结构,通过提高设市设镇标准而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其结果,城市数由1961年的208座下降到1965年的171座,同时期内的城镇化率也由24.7%下降到18.0%,出现了城镇化的大回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出现强烈的政治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出现了第-次城镇化的大回落,其显著特征是大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的城市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在工业建设方面。过份强调国防意识,导致"三线"企业的布局过于分散,阻滞r基建投资对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造成城镇迁出人n大于迁入人口。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长完全由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致。

  (4)城镇化增长阶段(1977~1983年)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城镇的发展,并适时适度地在1979年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允许知青回城、允许下放干部返城等,从而使城镇机械人口、特别是大城市的机械人口增长加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来源:考采集者退散

  (5)城镇化高速增长阶段(1984~1995年)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来源:考

  1984年,中央政府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同时又修正了1960年代以来的市镇建制标准,从而使全国城镇数量迅猛上升。1984年,全国设市城市数为300个;到1994年底,设市城市数即增加到622个,平均每年增加32个。按第四次人口普查口径,城镇化水平也由1984年的23.01%上升至1993年的28.14%。

  3.城镇化发展缓慢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是以轻纺工业为主导展开的,而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却同前苏联一样,是从发展蘑工业开始的。按照目前中国所具备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整体水平,城市化程度似乎应较高些。但由于重工业技术构成较高,所需资本投入量大,所以一定数量的资本对工业劳动力的吸纳力就相对较低,这就使城镇化的发展逐渐滞后于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业化的分散进行,又使中国的乡村城镇化进一步滞后于工业化。并且,同其它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中国的城镇化是以工业为核心的,而不是像拉美和亚洲若干国家那样,把城镇化一开始就建立在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基础之,因此中国各级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都相当薄弱,从而大大降低了城镇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人口的吸纳力和消化力,减慢了城镇化的应有发展步伐。

  4.城市构成独特来源:考的美女编辑们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中的大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而小城市的人几增长较慢,与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形成鲜明对照。据各国最新的普查资料计算,全球10~25万人口的小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9%,而同期全球城市总人口的年增长率却只有2.76%。相反,中国在1957~1984年问,小城市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84%,是平均城市人口增长率2.08%的0.88倍。近10多年来,中国小城市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主要是由于行政区划变化使然,表现为明显的城市个数增加,而实际上考虑到长期暂住人口趋于分布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仍旧要慢于大、中城市。中围城市构成的独特还表现在功能上过份单一化,即不论城市大小,均程度不同地偏集于工业,这是长期实行先工业化而后城市化的自然结果。近年来,随着城市房地产业和其它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种趋势正在发牛变化,但由于工业体系的改造相当艰难,城市功能单一化的格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会继续存在。

  5.二元城镇化结构

  中国在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举的前提下,强调和突出了中国式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二元城镇化结构。一方面,由中央和各级政府发动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过程是在强调工业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设市城市的技术构成一般都比较高,且城市的地域规模、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发展都较为有序。另一方面,由乡村剩余劳动力自发转移而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农村城镇化过程,却是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和技术构成较低的情况下起步的,囚此表现为明显的小规模、分散化特征,城镇的基础设施较差,城乡差异不大,劳动力转移更多的表现为职业上的转变,而不是空间上的转变。

  (三)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

  中国农村城镇化大体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

  1."亦工亦农"阶段来源:www.examda.com考试大论坛

  1978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和土地联产承包制的顺利实施,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从而使土地对劳动力的吸纳强度大大减弱,产生出一定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城市工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也相当有限,所以,农民不得不自发地从事某些工副业,通过"亦工亦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得生产发展。由于此阶段对土地的依赖性仍相当强烈,绝大部分农民仍不愿完全放弃农业生产,所以城镇化实际E并没有真正开始,而只显露出若干苗头。这一阶段大体上介于1978~1980年之间。

  2."离土不离乡"阶段

  农村联产承包制的稳妥实施使农民对中央农村政策有了新认识,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开始不断从土地中游离出来,专门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在若干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大城市周围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开始获得较快发展。而在集体经济不够发达,但素有经商传统的地区,如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获得了长足发展。在侨乡和毗邻港澳地区,若干以合资联办为主体的村办企业也逐渐建立起来。这.阶段,部分农村劳动力基本上实现了职业上的转变过程,但限于户籍管理上的限制,城镇的发展仍相当缓慢。这一阶段大体上介于1980~1983年之间。

  3."离乡不背井"或"进厂不进镇"阶段采集者退散来源:www.examda.com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这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实质性的起步阶段。随着农村商晶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乡镇商业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迁入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在各方面给进镇农民以帮助。这一措施大大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但由于户口限制的解除仅限于县以下集镇,而这些集镇在地域上仍与乡村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在形态上、设施上也与乡村没有本质差别,所以对周围农民的吸纳力较弱,没有形成乡村到城镇的地域转变过程,大部分从事第二产业的职工仍然居住、或仍然愿意居住在集镇周围的乡村地区。但无论如何,这一阶段小集镇的发展却使产业在空间上获得了一次集聚过程,从而使产业的规模扩大,导致农村城镇化的进一步加速。这一阶段大体上介于1984~1988年。

  4."进镇又进城"阶段考试大论坛www.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乡镇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要求企业进一步向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聚集,从而促进了经济和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导致了人口向较大城镇、特别是县城和城市的迁入。同时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也加速了土地规模经营的紧迫性,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出来,加入到流动人口的行列。1988年以来出现的"民工潮"实质上只是中国城镇化加速的一个序曲,真正的城镇化过程还会更加强烈。可以预测,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还会更大。据估计到200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当在2亿左右。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另外户籍制度的改革也会引起现有城市的人口发展,加速人口的空间转换过程,实现农村人口进镇进城的梦想。中国这一阶段的农村城镇化过程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相关推荐:城镇化与国家城市体系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