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城市规划师考试综合辅导之被动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来源:注册城市规划师    发布时间:2013-04-09    注册城市规划师辅导视频    评论

  1 被动城市化是一种就地城市化或就近城市化现象   
  被动城市化主要是由于城市空间地域扩张引起的,因此一般发生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我国大多数城市一般都为农村居民点包围,城市向外扩展必须要征用一定数量的农村用地,为减少开发成本,大多数城市一般首先将郊区适于建设的耕地、果园等农用地等征用,而很少一开始就将农村居民点完全拆迁改造。随着城市空间的渗透和蚕食,城市郊区就逐步演化成城乡交错地带。原来未被征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市空间的持续扩张过程中被完全包入城区,多数就地转变为具有城乡双重特征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会随着城市建设深度的提升而不断被改造,最终被瓦解而融入城市的整体环境。在这个复杂而可能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失去耕地的农民从开始的亦工亦农或亦商亦农的兼业过渡到完全从事非农产业,从最初的农民到最终艰难地转变为真正的城市人,被动地完成了整个城市化的过程。与大多数农民主动离开农村、离开家乡进行异地城市化的模式不同,被动城市化的主体在城市化过程中一般不伴随发生空间的迁移或只进行短距离的迁移,大多仍然生活在原来的居住社区当中或其周边区域,而就地或就近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身份等方面的根本改变。   
  2 被动城市化是一个乡村社会被整体城市化的过程    
  与其他城市化模式相比,被动城市化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在许多情况下还是一个乡村社会被整体城市化的过程。由于城市有着与乡村截然不同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居住、社会环境,因而城市化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个空间转移的过程,同时它还应看作是一个自我改造以及与社会和环境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这就要求城市化的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因而向城市迁移的农村人口一般以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劳动力居多,如据南京市统计局2002年的调查显示,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到90.8%,45岁以下的青年劳动力所占比重达83.81%,其中50.11%在35岁以下⑨。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看,城市实际上对城市化主体都存在着一定的选择性,这就保证了在大多情况下城市化不会立即完全瓦解乡村的经济基础和社区结构。但被动城市化却完全不同,它对城市周边乡村社区的影响几乎是整体、全面和一网打尽的,它不仅接纳了一些本就想积极入城的农民(多为年轻人),也吸收了那些已适应农村生活而不想甚至不愿入城的农民,还把那些已丧失或还缺乏适应新环境基本能力的农民如老人和小孩也卷入城市,所有的人都被动地加入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它一方面彻底改变了传统乡村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使世代耕种的农民不得不寻找新的谋生或工作方式;另一方面也彻底改变了传统乡村充满田园风光的生活环境,使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必须在喧闹的城市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被动城市化以它特有的方式塑造了城市边缘区的特性。   
  3 被动城市化通常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还不十分稳定,一般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就会明显提高;反之,当城市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下降时,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又成批返回乡村或流向其他地区,引起城市化水平的反复。每年大量往返城乡之间的民工潮就深刻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城市化起伏不定的鲜明特点,但这也说明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基本上还是一种可逆的社会过程,乡村为流动的农民提供了最后的生活保障和情感的寄托,它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快速城市化过程的社会减震器。与这一可逆的城市化主导模式不同,被动城市化基本是不可逆的,它不仅使农民永远失去了耕地,也使他们永远失去了宁静的家园,因此,他们尽管不必像其他流动农民那样每年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来回奔波,也很少需忍受像外来民工在城市中艰辛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却再也不能恢复他们熟悉静谧的乡村生活了。   
  4 被动城市化往往又是一种不彻底的城市化   
  由于是一种就地或就近的城市化,被动城市化人口还可以部分保留他们的居住生活空间和传统生活方式;由于是一种整体的城市化,被动城市化人口仍可以相对完整地保留他们既有的乡村社区结构和社会联系网络,因此,尽管被动城市化人口在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社会身份等方面完成了巨大转变,但他们仍然保留着相当多的乡村生活方式和乡村社会特征。与异地城市化对入城农民的全方位彻底改造相比,被动城市化可以说是一种不彻底的城市化。著名社会学者李培林在对广州“城中村”进行调查和研究后,也感叹“城中村”社区的稳固性:“村落作为一种生活制度和社会关系网络,其终结过程要比作为职业身分的农民更加延迟和艰难。”这种不彻底的城市化给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