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审计师业务讲义复习精讲(三十一)

来源:国际内审师    发布时间:2012-01-22    国际内审师视频    评论

3.5.4 应该考虑风险因素,包括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考试资料网

3.5.4.1 抽样风险指由于抽出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的属性,从而导致不恰当结论的风险。具体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非抽样风险指内部审计师在判断方面发生错误所产生的风险,例如:(1)内部审计师采取了不适当的审计程序;(2)不恰当地执行了审计程序;(3)在抽样过程中没能意识到错误的存在或错误地评估了抽样结果,等等。

3.5.4.2 无论是抽样风险还是非抽样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求内部审计师能够考虑到与活动、目标、资源和经营相关联的重要风险,并设法将潜在的风险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即把风险控制在“合理” (reasonable)的范围内。“合理”的涵义包括:(1)成本/效益原则,即在收集审计证据时,要充分考虑收集成本;(2)符合性(materiality)原则,即收集的审计证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意见或行动。

3.5.4.3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审计重要性是审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审计重要性概念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过程。在计划审计业务工作时,内部审计师应当考虑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原因,并应当在了解审计业务客户及其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即首先为财务报表层次确定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同时,内部审计师还应当评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以便确定进一步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在确定业务意见类型时,内部审计师也需要考虑重要性水平。

应当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从性质方面,在某些情况下,金额相对较少的错报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认为该事项是重大的。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水平可以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对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内部审计师通常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有许多汇总性财务数据可以用作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例如,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费用总额、毛利、净利润等。在确定恰当的基准后,内部审计师通常运用职业判断合理选择百分比,据以确定重要性水平。比如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按照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的5%,或总收入的0.5%;对于非营利组织,按照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0.5%;对于共同基金公司,按照净资产的0.5%。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被称为“可容忍错报”。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内部审计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