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际内审师辅导:实施内部审计业务(49)

来源:国际内审师    发布时间:2012-01-22    国际内审师视频    评论

1.1.1.1.1           “娱乐”攻击

有些人攻击组织是为了出风头,满足他们智力上的好奇心,觉得比较好玩和刺激,他们的目标不是赚钱。

计算机犯罪中的相关概念

þ     一个人实施犯罪必须由动机、机会和手段。

þ     在控制可以推断,可以避开时(可以绕过),就有可能产生计算机犯罪。

þ     系统的可推断性是计算机犯罪得以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用户和攻击者知道在既定的条件下系统会如何反应。

þ     通过动态控制和可变特征可以使计算机犯罪最少化。外语学习网

þ     白领犯罪趋向于情景导向,即某个人生活方式以及工作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使其犯罪。

þ     未知罪犯的未知不良行为是无法确定计算机犯罪引发风险的主要原因

1.1.2 法律风险

雇主或者面谈者在进行面谈之前,必须知道习惯法原告的起诉缘由。即使雇员有习惯法权利,公共和私人雇主也有权利调查并希望雇员忠诚。

非法监禁。这个起诉缘由是基于雇员在非本人意愿或没有正当合法理由的情况下被拘留。非法监禁是在逮捕令没有签发的情况下的拘禁。如果逮捕令已经签发,就不构成非法监禁。雇员要证明遭到非法监禁,必须证明:发生过拘捕或强制拘留;拘留或监禁是公司引起的;拘留或监禁是非法的或者没有授权的;公司是恶意的。雇主有权以公司的名义同雇员面谈其违反公司政策的事情而不必承担非法监禁的法律责任。在很多非法监禁的例子中,雇员会受到限制,不准离开公司。

诽谤。诽谤人品是嫌疑人在渎职事件中最常用的辩解。对人品诽谤的形式可能有造谣诽谤和文字诽谤。造谣诽谤是没有文字但通过口头传给一个或更多人的虚假言论。文字诽谤是被诽谤者写下来且同其他人交流过的虚假言论。

雇员为了证明他们的确遭受诽谤,必须证明4件事情:
  1.他们必须证明确实有人说过诽谤的话,包括证明诽谤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他们必须证明这些言论曾经向他们说起或公开过。
  3.他们必须证明所说或所写的言论内容是虚假的。
  4.他们还必须出示其他事实来证明言论是口头中伤或文字毁谤,这其中包括公司或者调查人是恶意的,而且诽谤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特权。

雇主有合法特权可以在调查过程中陈述指控。可是,如果指控事实明知有假,仍出于恶意编造,这种特权就会丧失。此外,这些心照不宣的虚假言论肯定在很多人中流传过。在调查性面谈过程中,面谈者应该避免重复任何第三方也无法确定的信息或指控。实际上,面谈过程是收集信息的过程而不是向被调查人传递信息的过程。

调查人应该将沟通指控信息的对象仅限于那些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的人,这些信息会作为调查的一部分,或者作为与犯罪嫌疑人行为结果有关的决策制定过程的一部分。调查人可以通过在调查报告上注明,只有辩护律师才有权查看文件,以此设定权利资格。这样做,按照美国的法律,就设立了“律师—当事人权利”,保护调查过程中的众多文件。

面谈者/讯问者应该明白,限制性权利的存在可以表达对上级、警方、原告或者公司内部其他知情人的口头指控。特别要注意的是,关于调查、面谈或讯问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报告要公正,所作的陈述要公正,并且不存在对嫌疑人的恶意行为。

恶意起诉。公司在调查雇员偷窃、非法使用药品或者公司内部其他非法活动时,必须出于公司利益考虑决定是否联系执法机构。某些行业,比如金融机构,要求向联邦调查局报告偷窃事例。不法行为,比如盗窃枪支或管制物质,也会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严密监管。既然大多数公司都不用向执法机关通报公司内部偷窃行为,出于诉讼费用和证明案件详情的困难考虑,他们一般是不会报告的。企业的担保公司也需要了解公司的损失,以保持担保合约有效。

一旦公司决定起诉某一雇员,公司就面临着恶意起诉的指控和非法拘留的潜在法律责任。对一个声称公司存有恶意起诉的雇员而言,他必须证明:(1)雇主发起或延续了犯罪过程;(2)出于雇员的利益考虑而终止犯罪过程;(3)不存在可能发起行动的动机;而且(4)雇主发起行动的动机是恶意的或出于其他对雇员不公正的原因。

私营部门的调查者可以通过让原告或警方决定是否起诉,来限制他们和公司的恶意起诉指控的潜在责任。公司或雇主的恶意可以通过对起诉人和被告雇员的个人憎恶表现出来。这一点也可以从对公司的不完全调查推断出来。此外,如果公司提供不真实的论据或隐瞒事实,以减轻警方调查人员得出结论的严重性,就可能表现出恶意因素。

人身攻击。尽管威胁和暴力是相关的,但它们有根本的不同。暴力是可能对一个理性人造成伤害或冒犯其尊严的身体接触;威胁是会把雇员置于遭受殴打的恐惧中的语言或行为。实际的身体接触不是威胁的构成要素,但是暴力要求发生身体接触,不管是威胁性的或实际的。威胁只有在人们使用恐吓性语言或手势并有能力实施暴力的情况下才算发生。

来源:David E. Zulawski和Dauglas E. Wicklander,《面谈和讯问的实际方面》(美国佛罗里达州包卡雷顿市,CRC出版社, 1993 )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