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记叙文部分(五)

来源:成人高考    发布时间:2012-06-24    成人高考视频    评论

  《故都的秋》(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郁达夫五四时期小说,散文创作方面得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多采用“自叙体”。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组织创造社。

  《主旨》

  本文着眼于故都的秋色,秋声,秋意,突出表现“色彩浓,回味永”以及“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天的特点,表达作者向往,热爱北国秋天的思想感情。

  《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想饱偿故都之秋的迫切心情。

  第二部分:(3——9自然段),采用描写与议论两种方法,具体描绘北平之秋的景象,还插入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议论,写中外不同的文人对秋的相似感触——秋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以南国秋色之淡,反衬北国秋色之浓。

  《学习要点与难点》

  识记这是一篇记游散文。

  文本围绕北京秋天“色彩浓,回味永”这一中心线索展开全文的结构特点。

  文章开头说明自己要来北京就是为了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看饱,尝透。文章结尾,又强调北京秋天的特点“色彩浓,回味永”,前后呼应。中间部分的内容全是围绕中心来描写。

  3,掌握对比手法。

  本文主要描写北京之秋,却两次描写南国之秋。这是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北京之秋的“色彩浓,回味永”。通过南国之秋的“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从反面来衬托北京之秋的特点。

  《重点段落分析》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这段描写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景物,描写北国之秋用的是描写手法,描写南国之秋运用的是比喻,衬托;

  作者推崇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因此主要描写皇城一间破屋,独处幽静,去品味北方秋天的味道。选取最能反眏北方秋天的典型物候景物。

  《香市》(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茅盾为笔名;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和组织者。

  创建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

  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等。

  本文1934年收入散文集《话匣子》。

  《主旨》

  先要了解此文写作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钢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拖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绝不是为了让中国强大起来,而是要把中国当成他们的殖民地,推销他们的剩余产品的市场。随着中国殖民地化的步步深入,中国的经济也步步走上破产。本文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写出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

  作品通过传统香市昔盛今衰的对比描写,以小见大,反映了江南农村经济的破产,市镇的凋敝,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经济的特征,并揭示出造成这种严酷事实的社会原因。

  《课文串讲》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从开始——“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写作者幼时所见香市热南景像,以及给作者留下的难忘记忆。

  第二部分:(5——11自然段,“革命以后——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

  描写1927年大革命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军阀反动势力深入农村造成农村民俗的变化,香市由于被视为迷信而被取缔。后虽恢复,但香市不再是农民的节日,而只是小商人为振兴经济的计谋,因而香市萧条,冷清。

  《学习要点与难点》

  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并不着意介绍故乡的习俗,而是以香市的变化,以小见大,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乡镇日益凋敝的现实。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如此大的主题,得益于对比手法的应用。香市昔盛今衰,包括场面,气氛等的对比,就形象地表现了主题内容。

  作品描写昔日香市盛况的层次。

  第一层,说明香市主要内容是“吃”“玩”;

  第二层,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的场面;

  第三层,从多种感官出发,描写庙里的情况;

  第四层,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庙里庙外的声响。

  表现重兴香市的冷落运用反衬手法。

  重兴香市一方面极写武术班技艺高超,“表演卖力”,票价便宜,另方面又强调看客很少,特别是往常的香市主角——农民,差不多看不见。从过去三流的演出,吸引大量看客,到现在艺高价廉的演出却无人去看,反衬出香市的冷落。

  香市主角转换的深意。

  香市本是农民借佛游春的一种需要,所以,香市主要的游客是农民。重兴后的香市,农民差不多看不见了,主角换成了小商人。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已经没有经济能力游玩散心了。农村经济的破产,直接影响了市镇商贸的繁荣,镇上的小商人借重兴香市的机会,企图振兴市面,结果也失望了。

  《重点段落简析》

  第五自然段“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第一句,表明香市重兴的背景,并说明大革命以后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对香市的影响;

  第二句,以公安分局象征******反动统治已占据农村;

  第三句,蚕种改良所更有深意。30年代,洋货充斥市场,严重地冲击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农民不得不废弃“土种”,购买“洋种蚕”。意味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步步深入,揭示农村破产的重要原因。

  《爱尔克的灯光》(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处女作《幻灭》,《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寒夜》等等。

  本文写作于1941年,收入《龙,虎,狗》之中。

  本文是抒情散文。

  《主旨》

  本文通过抒写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诉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年轻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由18年后“回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景”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深刻认识。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旧家庭决裂,年轻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写作者“我”重访10年前的故居。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12自然段“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描写作者在故居前的所忆所思所念所感。

  第一层:(2——8自然段)“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我走了很多的路。”

  由故居内昏暗的灯光,看到家族走向衰败,由眼前的灯光联想起哈立希岛上爱尔克姐姐的灯光,并引起对自己姐姐的怀念,姐姐被专制的封建家庭所扼杀,“我”18年来走过许多路,又返回家乡,就是为吊唁亡故的姐姐。

  第二层:(9——12自然段)“19年,似乎一切全变了——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作者感到眼前一切与19年前没有变化,闭塞,停滞,落后,愚昧,后代人仍然重复着前人的悲剧,作者对“长宜子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表达了自己要冲破封建家庭狭小天地束缚的决心。

  第三部分:(13——15自然段)作者离开了小家,走向广大世界,受心灵的召唤,去探索自己应该走的道路。

  《学习要点与难点》

  1,“长宜子孙”的意思。

  “长宜子孙”的原意是封建家庭的家训,意思是封建家长要创办家业,长久地宜于子孙后代舒适的生活。而要保证“长宜子孙”,既要有足够的财富,还要维护封建家庭,继承与恪守封建礼教。

  本文所展示的两种人生道路。

  一条路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

  另一条路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

  掌握灯光的象征意义。

  本文出现三种灯光。

  旧居大门内的灯光。代表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旧家庭,象征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姐弟之情,又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我心灵的灯光”,象征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掌握灯光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注意:灯光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一是象征,二是行文线索)

  本文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在旧居前看到大门内的灯光,联想起具有悲剧意味爱尔克的灯光,引起对自己姐姐的回忆,更清楚地认识到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对“长宜子孙”进行了评判,从而作者心中的灯点亮了,指明年轻人应该走的人生之路。

  本文还通过灯光突出文章中评判的“长宜子孙”的内容,是作者的思绪与情感推进得更有层次。

  对姐姐回忆的作用,与表现主旨的关系。

  文中对姐姐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论据与结论的关系。姐姐应该有幸福的生活,然而却悲惨地早逝了,死后还受到冷遇。作者对姐姐的回忆,暴露了旧家庭,旧礼教摧残青春和生命的罪恶,从反面揭示出,应冲出狭小的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之中。

  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的推移来记事,由景及情,触景生情,见物生情,插叙了(注意“插叙”)对姐姐的回忆,抒发了姐弟之情。进而引出作者深邃的思考,这种思考以议论说理方式出现。
《重点段落简析》

  1,第九自然段。“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

  十九年中,改变的只是装束,名词;没有改变的是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青春与生命的悲剧。

  (2)表达作者对旧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愤慨。

  2,第十五自然段。即文章的最后一段“忽然在前面的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之间——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本段的中心思想。作者又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庭,如同18年前出走一样,走向广大的世界,最追求新的生活,“我心灵的灯光”区别于故居内的灯光,显示与“长宜子孙”不同的人生道路。

  如何理解“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光里照出来的”?

  因为可怜的姐姐已经死了,所以那灯光不会是爱尔克的灯光照出来的。另外,爱尔克的灯光的具有象征义,而我要走的路与姐姐的路完全不同,因此指引作者前进的光亮,不会是“爱尔克灯光照出来的”

  3,“那一线光亮”是“我心灵的灯光”,象征光明,希望。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灯光。

  《箱子岩》(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

  本文是一篇记事散文。

  《主旨》

  本文记叙了作者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民的热爱。文中描写湘西人民的纯朴,悠闲,对生活的满足,与世无争。作者冷静地感悟到自己的乡亲父老在越来越远地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这种近乎延存自然生命的做法,无异于自动放弃参与社会的权力。作者对于乡民既敬仰,又对乡民那种麻木不仁,即将被历史所淘汰而感深深忧虑,深情地呼唤要用划龙船的精神来重塑故乡人民灵魂的心愿。

  《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对于其余书上叙述到这件事情时,同样不能再给我如何感动。

  描写作者第一次游箱子岩。看到乡民赛龙舟的场面,想道几千年来,湘西人民惨遭杀戮,受尽剥削,却不知改变历史,仍然麻木地应付生活,希望家乡人民能以划龙舟的精神改造湘西。

  第二部分:十五年后——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

  描写作者十五年后重游箱子岩。作者感到家乡人民仍然过着麻木的日子,而市侩“文明”正在悄悄侵蚀着这块纯朴的土地。

  第三部分:最后自然段。呼唤家乡人民猛醒,期盼英雄出现,改造家乡。

   更多2009年成人高考信息请访问:我考网成人高考网 我考网成人高考网校 我考网成人高考论坛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