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作品》
鲁迅见前面《灯下漫笔》介绍
《风波》选自小说集《呐喊》。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没有注意教育广大民众觉悟。广大民众对这场革命毫无认识。而辛亥革命对于封建残余势力也没有采取及时消灭的策略。1917年,原清朝的将军张勋率领效忠于清王朝的几万辫子军杀回了北京,又恢复了清王朝,史称“张勋复辟”。这场恢复帝制的闹剧,只进行了12天,就失败了。
小说《风波》描述了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农村引起的一场有关“辫子”的风波,突出表现农民对“辫子”的缺乏认识以及围绕它发生的一些事情,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农民觉悟,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而指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明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
二,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描写风波的起因。“皇帝坐龙庭”的消息是没有辫子的七斤感到大祸临头。
第二部分“从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书上一条条写着。入娘的。”
风波的高潮。赵七爷在临河土场掀起风波。众人听信赵七爷的胡言,幸灾乐祸。七斤一家痛苦不已。
第三部分“第二天清晨——我想,不坐了罢。”
人们获知皇帝不坐龙庭了,七斤一家松了一口气。
第四部分:描写辫子的结束。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学习要点》
1,“风波”的含义。
本篇是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农村激起的风波为题材的。风波由辫子问题引起。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人剪掉,在张勋复辟时,听说皇帝要辫子,而全家惶惶不安。村里人对其态度也改变了,封建势力的代表赵七爷恫吓他,引起一场风波。最后张勋复辟失败,一切又归入平静。表明民主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即使像剪辫子这种事情,也会在风吹草动之中引起慌乱与骚动。
2,重点掌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层次。
小说以辨子风波为中心事件,依照事件发生,发展,平息过程的时间顺序,自然分为四大部分。(1)引发风波的起因与发生;(2)表现风波的发展与高潮,着意描写七斤一家的恐慌及村里人种种表现,使辫子问题发展成一场吵吵闹闹的风波;(3)描写辫子风波的逐渐平息及原因;(4)表现风波消解后的影响和村中的情况:一切又恢复如故。
《风波》具有结构完整紧凑,脉络清晰有层次。
3,重点掌握七斤的性格特征。
七斤是一个愚昧无知,麻木,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
4,掌握赵七爷的性格特征。
顽固守旧,投机,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余孽。
5,分析七斤嫂,八一嫂,九斤老太的性格特征。
七斤嫂:因循守旧,落后无知,粗野泼辣;
八一嫂:热心善良,却受到孤立;
九斤老太;极其守旧,看不贯新事物,整天唠叼的老一代农民的代表。
6,掌握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作用。
人物对话不仅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而且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作品主题。譬如;作品第一部分,第三部分末尾都有一段七斤,七斤嫂之间关于皇帝是否坐龙庭的对话,既展示了风波的发生与平息,又塑造了两个愚昧无知农民形象,还说明张勋复辟与辫子风波的关系。
7,重点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开头部分环境描写,(1)为风波发生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2)以开始的平静同后文的风波相对比;小说结尾描写环境,一切恢复了原样。开始与结尾前后呼应,深入说明小说的主题。
8,掌握小说的细节描写。
赵七爷的竹布长衫,穿与不穿,都有寓意;赵七爷的辫子盘与放,深刻表现他的性格特征;七斤口里含着的湘妃竹烟管时的神态,表现他不同的心情。等等。
9,运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简洁的笔墨,直接写出人物的言语,行动,细节,肖像,而不用大段的心理分析,浓彩重墨的描写。
《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最后一段。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1,风波过后,农村又走上原来的老路,与开头介绍的情况没有不同;说明辛亥革命,张勋复辟都对农村传统状况没有丝毫影响。
2,九斤老太做过八十大寿。说明复古保守思想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
3,六斤的变化,说明新一代仍在走着老一代的老路,她们的生活世代相袭,如死水一样。
4,使人思考,如何变革农村,唤醒农民的重大问题。
5,这段描写采用细节描写。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