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产品遭集中投诉 治理销售误导不是削烂苹果

来源:保险资格考试    发布时间:2012-05-08    保险资格考试视频    评论

编者按:保监会对寿险销售误导,车险理赔难开展专项治理,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重塑受损的行业信誉和形象。《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发现,在本刊与金融界保险频道合作开设“投诉直通车”的诸多投诉信息中,对于银保产品的投诉居多,银保市场存在的问题也较多。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市场的多家银行网点,对银保产品销售现状的实地调查发现,在售银保产品较去年数量大幅降低,热度减低,银行理财经理也怠于推介。

银保产品遭集中投诉:消费者大呼“信息不对称”

■本报见习记者 孔瑞敏

在《证券日报》保险周刊与金融界网站保险频道合作开设”投诉直通车”栏目后,接到很多消费者投诉。记者随即连线了十多位投诉者,了解其投保经历后发现,绝大多数是银保渠道产品。为此,记者专门到银行网点走访,发现银保产品不再热销,甚至可以说遭受冷遇。

电话调查:

鲁豫冀粤苏五地消费者投诉

在这五地消费者的投诉中,关于寿险产品投诉占绝大多数,而在针对寿险领域的投诉中,银保渠道产品遭遇的投诉又占大多数。在网络论坛、微博及其他保险行业网站上,记者也发现银保产品最受诟病。或因保险销售误导或因消费者自身的原因,误以为在银行办理的业务就是定存业务。

记者电话电线了山东、河南、河北、广东、江苏等多地的十多名投保人,听其讲述购买银保产品的经历。记者了解到,造成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关系摩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销售误导确实存在;同时也有消费者自身对保险产品认识不足的问题。而销售人员误导消费者也主要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保险产品认识不充分这一弱点,双方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销售人员未明确告知其所售产品是保险产品,只是一味强调高收益。记者了解到,银保驻点未取消之前,去银行办理业务的消费者无法辨别银行工作人员和保险公司人员。在人们的印象中,把钱放在了银行就以为是存了定期存款。记者调查中发现,银行驻点被叫停之后,仍有多家银行人员未明确告知其推介的产品是保险还是定存。银行保险产品归根到底属于保险产品,必须与银行和基金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区别对待。

避重就轻,隐瞒重要信息,如犹豫期、分红不确定、退保风险等。销售人员未全部解释其产品风险,只是一味强调收益高。

混淆概念。银保的主打产品是生死两全保险。销售人员为了便于营销,将生存返还金说成是给予投保人不取现的奖励,将分红等同于利息,将满期收益率等同于每年的收益率。

回访不及时,只是走走形式。记者还了解到,县域保险市场销售误导更严重。销售人员专业素质低,职业道德不佳,出现代投保人填写投保资料,甚至代投保人签字等行为。特别是文化水平低的中老年人,根本辨不清到底是保险还是定存。

案例1

山东威海李晓峰:

业务员已经离职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2007年,他在当地银行投保了某公司卓越理财终身寿险。据其描述,当时卖保险的业务员向其承诺,购买该产品跟银行存款一样,而且利息比存银行高很多,随用随取。如果五年后再取,可获得最大收益。只需要第一年缴费5000元,之后可交可不交。

李先生还说:“我先交完钱以后,业务员才给我合同看,然后指导我很快签了字,告诉我有十天犹豫期,让我先签完字,然后再回家仔细看合同。我看了合同后,发现合同跟承诺的不符,业务员给我的答复是合同就是个形式,一切按照他说的算。我也拨打了客服电话,客服人员只是告诉我这是投资理财型的产品,也没有很明确的说出每年会扣一部分管理费用。”

“我当时,只是对这存有疑惑,并未深究。”李先生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缴费5000元。2009年接到催缴保费的电话,但其深信当时保险业务员的话,以为不交也可以,就从此没缴费。

今年刚好存了五年,李先生去取钱时,才得知账户中只有5800元。

“我很愤怒,要求他们解释清楚,他们很强硬,告诉我业务员当初的承诺跟保险公司没有关系,让我有问题去找业务员。可是业务员已经离职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案例2

浙江杭州曾国勇:

产品与电话营销员的描述差别太大

当地电话营销员向曾先生描述某公司的产品“金色阳光”,宣称其固定收益高达10%。当其致电询问该公司官方咨询电话时,却发现该产品与电话营销员的描述差别很大,如缴费期、收益率计算等重要指标都存在严重差别。

曾先生人为这是保险公司虚假宣传的一面。有可能是电话营销员主观上想去误导他,也有可能是电话营销员由于对产品不了解。他建议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正确引导营销员开展营销业务,提升专业素质,不要太短视。如果营销员为了一单业务欺骗消费者,保险行业的形象何时才得以扭转呢。

无独有偶,因为保险营销员本身对于保险产品不了解而造成的消费摩擦也不在少数。

国寿河南分公司业务员娄某在保险营销过程中允诺投保人收益高,分红多,但是投保人领取的实际红利与其当初允诺的相差甚远。面对投保人的质疑,娄某觉得很委屈,她说:“当初培训的时候,经理就是这么给我说的呀!”

在微博上,有网友如是说:“营销人员只是保险销售误导问题的替罪羊,展业工具和培训材料都是保险公司给的。保险公司表现出一种整体的无意识,或者是羊群效应,大家都往一个方向走,而不管这个方向对不对,这是整个保险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治理销售误导不是削烂苹果

■徐建雨

保监会向全社会表达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决心,要把销售误导从保险业驱逐出去。但这次摆在保监会面前的不是一只烂苹果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