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案例:保险理财产品难保财?

来源:保险资格考试    发布时间:2012-05-08    保险资格考试视频    评论

  2006年、2007年,中国股市经历了大涨,连带具有投资功能的投连险也成为保险市场最火爆的产品。但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一些投连险客户却只赚了很少的钱,有的甚至出现了亏损。近日本报报道了众多的理财产品市场出现的陷阱,除了银行产品、基金产品外众多市民向本报投诉,反映购买了保险产品这种特殊的理财工具,资金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理”。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保险市场同样存在不少的理财“陷阱”。
  分红寿险
  案例

  仅保证满期金、生存现金不保证返还红利
  近期众多分红寿险也成市民投诉焦点。这些险种特点是交费期短,只交3年或5年;保费极高,年交都在几万以上;保障低,身故保额基本都是所交保费;返还快,最快的是第二年就开始返还。目前,平安的“富贵人生”、新华的“幸福年年”、国寿的“金彩明天”和“美满一生”、信诚的“岁月流金”等都是类似险种。这些险种最为吸引之处分红高。
  一位市民近期购买了一款信诚“岁月流金”保险,根据理财型保险计划,0岁女孩,保额5万元,年交保费47915元,交费期5年,保障终身。保险利益包括生存保险金,第六年开始,每年领取保额10%,即5000元,领取终身;分红利益为每年有现金分红,第10年开始拥有特别红利;身故保险金为所交保费的120%减去已经领取金或现金价值,二者取高赔付。根据计算,第20年所领取返还金为75000元,按中等红利累积计算有现金红利94254元,再加特别红利8500元,现金价值为111834元;而到第100年,所领取返还金为475000元,按中等红利累积计算有现金红利1909768元,再加特别红利42500元,现金价值7036元。
  业内观点
  投保市民不应冲着红利买产品
  “实际上这只是复利的时间价值。”友邦寿险深圳分公司理财师宋杰分析说,这是把客户的钱均匀地往后延,是客户自己的钱产生的时间价值。
  他说,按照银行2.5%的利率,这都是本利按照复利产生出来的。红利来源于3个方面:费率的差异、死亡率的差异以及利率的差异。对于“交纳23万元可以拿回191万元”的说法,宋杰表示“根本不可能”。首先,能活到100岁的几率很低,其次3%至5%的红利回报不确定,对这部分红利,客户应抱“可有可无”的心态来对待,不应冲着红利来购买产品。按照5年交了23.95万,第六年开始领5000元来计算,要领回这个本金需要48年。
  宋杰说,最终客户能够拿到的只有满期金、生存现金这两部分,而这些都是客户的钱放在保险公司产生的,保险公司只不过提供了一个身故的保障。分红险从投资角度上来看投资功能不大,市民应该根据自己选择合适的险种。
  投连险
  案例
  业务员离职忘转账户 投保人错过牛市行情
  “太不负责任了!”在向本报投诉的时候,周先生始终感到气愤。他说,2年前自己买了一款投连险,经历了2年股市大涨却只赚到了150元左右。
  2005年10月,周先生购买了招商信诺一款名为“步步为赢”的产品。业务人员告诉他说,这种产品重点用于投资,保险是属于附带的功能,并表示公司有强大的理财团队,有专门的专家帮助客户理财。此外,公司还提供一对一的顾问服务,随时向客户报告理财动态,并根据市场状况向客户建议加以调整。周先生购买后的一段时间内,保险公司时不时与周先生联系,汇报一下近期的理财情况。工作人员告诉他,由于近期股市波动比较大,因此资金放到了稳健账户里面,虽然收益最小但也是最保险的,并建议他等到市场稳定之后再重新调整,但1个多月后,再也没有电话了。周先生忙于出差等工作,以为专业“理财顾问”会帮他打理,也就没有继续跟踪自己的账户。
  经过了近2年时间,2007年8月周先生想起了自己的保险,他以为经过股市大涨一定已经赚到不少钱,但查看后他发现,账户里竟然只有8.015万元,在这2年间8万元竟然只给他带来了150元的收益。周先生立即联系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经过查询后告诉他,原来的业务员已经离职,但周先生的保险竟然被漏掉了,中间2年时间始终无人管理。
  保险公司人员向周先生表示了道歉,承认工作出现了疏漏。周先生要求赔偿,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周先生告诉记者,保险公司还专门买了礼品来表达歉意,但周先生拒绝接受。对于保险公司所称客户自行调整账户的说法,周先生也不认同,他表示保险公司每月要收取60多元的账户管理费等费用,就应该尽到相应的义务。
  从8月份开始,周先生将资金自行转移到了投资账户。他告诉记者,到现在短短的4个多月,已经赚了1万多元,账户上已经达到9万多元。“如果当时早就调过来,这2年的总额将是惊人的。”

视频学习

我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我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我考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考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考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最近更新

社区交流

考试问答